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校長
有一種掛念,叫常回“家”看看;有一種交融,叫面對面聊聊;有一種溫度,叫熱線上說說……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提點,傳達著問候、傳遞著能量、傳播著感動。家訪,以它最樸素也最真實的模樣,見證學校、教師對學生、對家庭的責任與希冀。
——題記
嚴冬酷寒、疫情散發
擋不住心中的暖流
歲末年關、節假將至
隔不斷關愛的情誼
1月13日到15日
在這個學期末的三天時間里
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全體老師
根據市教育局要求和學校統一部署展開
一次入戶家訪、校園來訪、線上尋訪的
“家”人有約主題家訪活動
校黨總支書記、校長黃權
副校長劉輝、郭寶珠帶領全校教師
或走進學生家庭
或邀請家長來訪
或通過網絡平臺線上交流形式
對全校近500名學生進行了
一次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的家訪
僅本次家訪覆蓋了約25%學生家庭
老師參與面達到93.96%
入戶家訪/
溫情傳遞
一杯清茶、促膝而談、心靈碰撞,勾勒出一幅幅家校和諧的溫情畫卷。入戶家訪的日子里,四附小老師和家長溝通孩子點點滴滴的進步,傳遞各級關于疫情防控的倡議要求,提出家校協同育人的意見建議。
校園來訪/
溫馨之約
因戶而異、因地制宜,是四附小“家”人有約主題家訪活動的特點之一。家長若有要求、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校園約見老師、一席暢談。面談形式多樣,有教師和家長“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老師面對家長的問題、需求和煩惱,都能耐心傾聽、悉心解答、盡心開導。三天時間里,小編記錄了這些溫馨的畫面——
線上尋訪/
溫暖在線
到了“家”人有約季,對于家長無法到校和接待教師入戶的情形,四附小便通過微信、釘釘語音或視頻、電話等形式開啟“云”端家訪模式——隔山隔水不隔心,“云”端傳遞溫暖與真情。
字短情長,恰在于此——
以校為“家”,因知“家人”至愛;
陪伴在“家”,因為“家人”守望;
共情于“家”,因而“家人”常在。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四附小老師
在這一次次的約定之間
留下了深深的感動和思考——
家訪心得體會
五(5) 林華媛
每個家庭都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對孩子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習慣的形成,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我們學校在2021年1月13和至15日傍晚進行家訪,我和科任老師一起走訪了五年(5)班24名同學。在走訪的過程當中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增進了和家長的溝通,更加的了解了學生的在家的情況。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也給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印象
在家訪之前,我根據不同學生信息做了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學生的年齡、是不是獨生子女、家長的工作情況、有沒有什么興趣和愛好、家庭住址等等,和家長電話聯系好家訪的時間,有了這些初步的準備,在家訪的過程中,我與家長,與學生都能自然地交談,讓家長和學生都不會因為老師的到來而特別緊張,對我更多地了解學生情況有很多的幫助。
家訪時,我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在校表現。以表揚學生為主,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完成作業和特長情況,團結同學、尊敬老師情況,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同時了解學生在家表現。委婉的勸導家長多關心學生的學習,有什么問題,有什么意見,有什么要求,隨時歡迎家長通過電話、信息、或者入校來訪。在語文方面,家長反映最多的是,學生在家有得內容家長輔導不了,尤其是現在教材的改革,有些家長不知如何下手,其他書寫的作業能主動完成,但很少看課外書;在生活方面家長反映有的同學做事拖拉,時間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在與家長、學生的交流中,我了解了學生家里的家庭環境,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脾氣都各不相同。有些孩子活潑、大方、整潔,十分有禮貌,能夠認真聽家長和老師說話;有些孩子則羞怯、緊張,也有的很貪玩,一會也靜不下來,爸爸媽媽的話不太聽。我針對孩子的特點與習慣合理安排假期生活。家訪后學生的特點我都記了下來,也做了反思和總結,為以后學習和生活中能更快地了解他們每個人做好準備,工作中更有策略。
看得多 想得細
康閩
不管是家訪還是校訪還是線上溝通,與家長及時的溝通與反饋是很有必要,本次我家訪的是二胎家庭。
“二胎”這個話題,家訪中聊了不下十次,很多二胎媽媽,經常是在二胎生完之后,才意識到“二娃”給“大娃”帶來的影響。因此,在面臨此類情況時,經常做三個階段的溝通。第一階段是“二娃”還在肚子里的時候就開始與家長做溝通,關注孩子的表現,最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多聊些懷“大寶”時與“大寶”有關的趣事。第二階段在臨近生產的時候,因為接下來媽媽即將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二娃”身上,肯定沒有辦法顧及到“大寶”,這會兒媽媽要怎樣取得“大寶”的諒解,又不讓“大寶”感到母愛的缺失。第三階段有兩個重要環節,一與家長溝通孩子的表現,二是與孩子聊天,說說當了哥哥姐姐的感觸,讓孩子說出自己心中的“喜悅”分享出去,讓孩子心里的“委屈”得到安慰。經過幾個家庭,幾個因為“二胎”相關的教育,由衷地讓我感受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更是“心靈”的養成。我亦希望接下來能更少處理第一類被動的家訪,更多是第二類對于孩子“心靈”養成的溝通。
溝通不僅僅是關乎“學習”,可以是分享一張孩子在校學習的某個瞬間,可以是活動時一個淡淡的微笑,可以是他做的一件小小的好事,還可以是孩子某個瞬間搞怪的表情。
家訪心得體會
劉桑
通過家訪,能讓我們和學生家長的感情親切融洽,我們的工作就能得到心應手。老師可以和家長一起從點滴的進步談起,一分為二地分析學生,用優點去克服缺點。所以在家訪時我把握實際,靈活調節,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共同商量、探討教育措施,家長也欣然配合。老師上門家訪,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家長也是一個觸動。教師、家長、學生三者共處一室,促膝談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離。每次家訪都會讓我受益非淺,和學生家長相互了解情況,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溝通感情,既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學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并且同學生家長共同研究,在教育學生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
班主任家訪心得體會
陳珊
家訪是班主任了解學生,更好地動員家庭力量共同教育好學生的必要途徑,也是全面了解學生的重要渠道,一次成功的家訪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家訪必須有備而來,家訪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學生自身情況及學生家庭情況等,并根據了解到的情況做好準備工作和家訪計劃,使家訪工作有的放矢。
這一學期臨近期末時,我進行了一次家訪,介于臨近期末的關鍵時期,我家訪側重解決的問題是孩子們的思想動態,引導家長和孩子合理安排期末復習安排,并安排好孩子的假期生活。
我這次家訪的學生是班級一位學習成績較好,但性格十分內向、膽小的女生。孩子一開始知道我們要去家訪的時候是非常開心的,但似乎又有些擔心,擔心老師家訪是向爸爸媽媽“告狀”。所以在家訪前,我特意找孩子聊聊天,告訴孩子,老師去家訪并不是要“告狀”,而是想了解她,更好地關心她。孩子聽后非常開心。到了家訪那一天,這位孩子的家長非常開心,也十分重視此次家訪,所以爸爸媽媽特意都在家里等我。在與孩子父母的聊天過程中,我了解到,其實這個孩子在家里并不會像在學校那樣內斂,反而是非?;顫姟⒂哪?。她在家里會和爸爸媽媽講述在校期間發生的趣事,會模仿老師們是如何上課的……這讓我感到十分意外,完全想不到平常在學校上課不敢舉手,下課和老師講話時總是低著頭、小小聲的女孩子原來是如此的不一樣,可以說是一個“寶藏女孩”了。在孩子家里,孩子似乎很放松,她和我說,因為在家里,如果自己在學習上放錯誤了,總是立刻被爸爸媽媽批評,所以在學校,她害怕自己出錯,怕被批評,所以才會有那樣的表現。再經過和孩子父母的溝通,我又進一步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其他方面都很寬容,唯獨學習上特別嚴苛。所以,我告訴父母,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在試錯中成長的過程,要允許孩子有放錯的機會,允許他們在錯誤中跌倒再爬起來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在學習上也要嚴中有松,松中有嚴。孩子父母和我交談完也表示他們今后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成為更好地父母,幫助孩子成長。
通過這次家訪,我想這不僅拉近了我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增加了相互間的了解。使我知道學生的一些想法,也使我更全面地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情況,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也為今后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資料。同時我也覺得家訪要做到真誠,要真正地是為了學生,要和家長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而不是純粹地向家長數說孩子的不是或是把學生的一些問題拋給家長。應該是與家長共同想辦法,一起教育好孩子。這樣,不僅能贏得學生對你的好感尊敬,而且也有利于我們今后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我想以后要盡可能多的家訪來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更好地來教育好我們的學生。
總之,家訪讓我受益非淺,教育是情感與思想的碰撞,離不開面對面、心對新的親密切磋。敲開學生的家門,也就敲開了學生的心扉;走進學生的家庭,也就走進了學生的生活。我們要加強家校的密切聯系,真正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教育效果。
六年段家訪心得體會
林海
家訪是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橋梁。入戶家訪能夠和家長促膝交談,與電話家訪有不同的效果,能讓感情親切融治,工作也能得心應手。本次家訪,我和家長一齊從學生點滴進步談起,一分為二地分析學生,用優點去克服缺點,同時我也在融洽的氣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共同商量、探討教育措施,得到家長的認可與支持理解!
老師上門家訪,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教師、家長、學生三者共處一室,促膝談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離。每次家訪都會讓我受益非淺,家訪既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學生家庭中各方面的狀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老師和家長相互學習,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結成一個家校教育同盟。
校長黃權深有感觸: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孩子“夢想啟航的地方”!家訪,讓老師走進一個個家庭,讓家庭走近一位位老師。家校攜手,協同育人,方能幫助孩子夢想成真,成為有幸福能力的人。
家訪,原來如此美好!
“家”人有約,
讓教育與溫度和幸福同行!
來源:福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