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藝術、教育的藝術心得體會
2018年,大夏書系《教師月刊》主編林茶居曾經問我這樣的問題:“記得1981年您還在上海師范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的編撰工作,在心理學方面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尤其推動了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方法在國內的落地與發展。時間過去了數十年,如果現在請您來給中小學和幼兒園的老師編寫一本普及性質的心理學圖書,從人類已有的心理學研究和實踐成果當中,您會抽取哪些心理學的思想、理論、方法、工具?”
我在回信中說,的確,我是從心理學轉向教育學的。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在上海師范大學讀書的班級叫“教心班”,顧名思義,就是讀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那時,我們就非常清晰地認識到,教育是人的科學,要全面地了解人才能真正學好教育學,做好教育工作。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人的心理是極為復雜的存在,關于人的心理的科學是極為復雜的科學,需要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的支撐。我們的任課教師,既有教育學方面的教授,如陳科美、陳桂生等,也有心理學方面的教授,如李伯黍、燕國材等,除此我們還要學習生理學、哲學、統計學方面的課程。
當時,我用力最多的是心理學。之所以用力最多,一方面的確是因為通過學習教育理論更清晰地認識到,教育的對象是人,了解人應該從心理學入手,心理學是教育工作中最實用的基礎學科;另一方面是因為受燕國材教授影響,在大學期間就開始系統研究中國心理學史。要研究中國心理學史,就必須全面了解西方心理學發展史,了解心理學的流派與體系,了解心理學的主要分支領域。當時我一邊學習,一邊做了大量筆記,還寫了一本科普小書《心理世界窺探》。這是我的第一本著作。后來雖然以中國心理學史為主攻方向,但是在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等領域也做了大量研究,到現在為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級重點教材《管理心理學》仍然是我主編的教材。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先后擔任蘇州大學教務處處長、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等職務,尤其是21世紀初我發起新教育實驗以后,我把研究的重點轉向與工作關系更為直接更為緊密的教育學,從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研究到區域教育發展研究,再到新教育實驗的理論研究,我與心理學界漸行漸遠。但是,我一直關注心理學科的最新進展。
如果讓我來給中小學和幼兒園老師編寫一本普及性質的心理學圖書,應該把哪些心理學的思想、理論、方法和工具介紹給大家,這的確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用一本書的篇幅為教師全面講述心理學是有很大難度的。在我主持研究推出的《中國中小學教師基礎閱讀書目》中,至少收錄了15本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有《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積極心理學:探索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踐》《兒童心理學》《思維與語言》《兒童的人格教育》《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等。這個書目,是我們從數以千計的心理學著作中反復精選出來的,包括與教師生活相關的主要著作和主要領域。而且這些心理學方面的經典圖書,是在假設教師已經受過系統的師范教育,學習過心理學史、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心理測量與統計等主要課程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如果想真正了解心理學的相關情況,建議老師用一到三年的時間把上述著作細讀一遍。
當然,有難度并不意味著不可能。編寫一本教師用的心理學基礎讀物,關鍵還是要關注教師的實際需要。所以,如果我來主編一本面向中小學和幼兒園老師的心理學書籍,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是關于心理學的歷史發展。任何科學歸根到底都是歷史的科學,心理學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認識自己的歷程漫長而緩慢,作為研究人自身的學問,遠遠落后于其他科學。但是,已有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對于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已經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前面我們推出的書目中選取的基本是西方的經典心理學著作,但在心理學的歷史發展部分,我會介紹中國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介紹中國人對于世界心理學的貢獻。同時,通過對不同心理學派如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心理學等及其在教育上的主張的介紹,幫助教師了解心理學是如何深刻影響教育實踐的。
二是關于普通心理學或者心理學基礎。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的一般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包括人的感覺、知覺、思維等認知過程,情緒、情操等情感過程,動機、決定、執行等意志過程,以及興趣、性格、自我意識等個性心理特點。普通心理學是所有應用心理學的基礎,它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學習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更好地理解人性與教育。
三是關于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幼兒園和中小學的教育對象是兒童與青少年。不了解兒童與青少年,就不可能有真正好的教育。無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還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對我們了解兒童發展的階段性都非常有益。這個部分主要介紹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成長的特點與規律,如7歲前兒童大腦的快速發育期、兒童的生理斷乳期與青少年的心理斷乳期等。
四是關于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關于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學習心理、關于道德形成發展的特點與規律的品德心理、關于不同個性不同潛能的學生的差異心理、關于教師職業發展與心理健康的教師心理、關于如何了解與評價學生和學業成績的心理測量與評價等。關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有許多著名的實驗,如遺忘曲線、皮格馬利翁效應等,在教育上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可以介紹給老師。在這個部分,還要特別介紹如何觀察和研究學生,如何科學地評價學生等。
總之,我編寫這樣一本心理學書籍,希望它是一幅心理學世界地圖。通過這張地圖能夠知道最美的風景在哪里,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抵達那里,等等。教師,應該學一點心理學。具備心理學常識的教師,才能更順暢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只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教師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自由王國,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本文選自《教師要懂的心理學》一書序言,有刪改)
《中國教師報》2023年08月23日第8版
作者: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