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教育,回歸教育本質心得體會
巍巍五華山,滔滔琴江河,風勁潮涌催征帆。
悠悠八十載,漫漫杏壇路,改革破局賦生機。
“改革”一詞,對于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而言,是推動實施山區教育“振興三年行動”的核心密碼,對于五華縣第一小學來說,也是這所已走過80余載歲月、漸漸在一成不變的模式中褪去光環、動能不足的“老學校”走出困境的重要引擎。2019年,在五華縣高舉改革大旗推動教育振興的浪潮中,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全校師生以新思路破難題、育新機、促提升,奏響了學校價值重塑、信心回升的改革“四部曲”。
煥新:從外部環境開始整改,讓“一小”成為“一小”
五華縣第一小學創辦于1940年,是縣直小學中學生人數最多、規模最大、辦學歷史最長的小學,為國家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前些年,學校改革意識不強、創新動能不足、城中村范圍較大、重視教育的氛圍不濃,導致教學質量處于停滯不前狀態。
2019年4月,肩負著擦亮五華一小這所縣域教育“金字招牌”的重任,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校長帶頭把學校的角角落落都走了一遍,發現電腦室、美術室、音樂室里積攢了不少灰塵,足球場沒有草皮,四周豎起的籬笆以及凌亂叢生的灌木把校園空間分割得更加局促,閑置教室和校舍里堆積著生活雜物,還有早已廢棄的廁所擠占著學校公共空間……這些問題讓新班子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一小”回歸本應該有的模樣。
球場改造、校舍治理、廁所革命……自2019年起,學校開啟了“煥新”工程:拆除了籬笆圍欄、清理了灌木,為原來的泥球場鋪上了草坪,3000余名學生終于有了像樣的運動空間。2020年,學校著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讓多年來被占用的教室、校舍騰退出來,并把廢棄廁所填平改造。學校在此基礎上整合空間資源,擴建教學樓,調整完善校史館,增設書法室、國畫室、素描室、手工剪紙室、器樂室、綜合活動室、科學室、創客室,同時按“音樂、美術、體育、科技、人文”分類設置功能場室。重新打造“種植園”“桃李園”,新建黨員閱覽室、教師書吧、學生書屋,進行學校整體墻面設計(分類彰顯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家長文化、學生文化)、教室設計(突出班級特色文化,設計班旗、班徽、班級口號),讓師生參與校徽、校旗、校歌、吉祥物、運動隊隊徽、隊旗、隊歌等設計。
提升環境“顏值”、文化氣質,這是學校蛻變新生的改革“第一步”,效果顯而易見。學校一下子變得整潔優美、神采奕奕。這“看得見”的變化對學校師生家長是最正向的信號:美好正在如約發生,一小的“第二個春天”真的要來了。
喚醒:革新辦學理念,畫出發展新路線
在五華一小,校門側面有一塊巨大的黑板墻,每個星期,我們都會要求100多名教師在大黑板墻上寫粉筆字,由師生以“貼大拇指”的形式投票選出優秀作品。這種板書公開展示,是學校倒逼教師直面板書不規范問題、知不足而奮進的策略。學校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一個教師都要主動讀書。剛開始是學校為每一位教師買書發書,要求教師提交讀書報告,后來是要求教師自主買書,主動學習。
人是學校改革發展中最關鍵的一環。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教師學習動力不足,創新意識和創新行動不夠,要想方設法改變教師的舊有觀念,讓教師的思想跟得上學校改革發展的節奏。為此,學校推行了一系列“喚醒”行動,讓每一位教師敢于直面問題,清醒地認識自己,保持“空杯心態”,重新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做更好的自己。
“做更好的自己”也演變為學校改革發展的新理念、新主張。“做”,凸顯了學習、發展、成長的自主性與主動性;“更好”,充分體現了人的發展需求,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每一個人既要全面充分的發展,又要有個性特色的彰顯;“自己”,闡明教育的真諦,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且不可復制的,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人成為真正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這個理念從教師延伸到家長、學生、學校各個層面。我們提出“做更好的自己”,就是教師要堅持學習,博覽群書,開闊視野,深入研究堅持反思,促進專業發展,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家長要主動陪伴,積極參與,親子共學共讀共同成長;學生要謙遜好學,善于思考,注重閱讀積累,培養良好習慣,提倡全面發展,培養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不求人人優秀,只要天天進步;學校要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師生共同成長,家校攜手努力,有了教師的日益成長、家長的學習提升,才有學生的不斷進步、學校的持續發展。這才是促進個體和學校不斷向好發展的內生動力。
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廣大師生在做中改、在改中做,并明確了學校新時代的辦學體系和發展方向:以“打造‘梅州一流,省內知名,走向全國,面向未來’的學校”為目標,堅持“做更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突出讓孩子自由呼吸、個性張揚,讓教師自覺學習、專業成長,讓學校自主發展、持續發展,秉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宗旨,堅持規范與人文相融、廣博與深研兼顧、傳統與創新結合、情懷與視野并重,努力把學校建成“教師有歸屬感,學生有幸福感,家長有榮譽感”的成長樂園和現代化學校。
煥發:改革是“一把手工程”,通過多方持續推進
解決了外在環境和思想觀念的問題,改革的第三步,便是如何落實有效路徑,煥發學校干勁,促進學校高質量快速發展。
改革是“一把手工程”。在校長的提議和主張下,學校堅持系統觀念,推行“四向維度”的系統性改革,即從打造“五優”校園、培育“五好”少年、培養“五有”良師、倡導“五能”家長入手,以每個維度的成就匯聚出學校全局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打造“五優”校園。學校通過前期的環境整治,已經實現了校園環境的逐步優化,學校并不止步于此,而是把校園優化作為長期工程,從外到內,從顯性到隱性,多措并舉,持續營造環境幽雅、校風上進、教師儒雅、學生活潑、家校和諧的校園氛圍。
培育“五好”少年。學校從學生好習慣、好體魄、好智能、好情商、好才藝五個方面的成長抓起。學校開發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抓住愛國主義教育這個永恒的主題,抓好品德課的教學研究和實踐,豐富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開展重要紀念日和傳統節日活動。充分發揮紅領巾廣播站、文化長廊、黑板報、宣傳欄的宣傳教育作用,盡快創建校園電視臺,搭建豐富多彩的學生展示平臺,抓好隊員禮儀教育,開展好經典誦讀和民族文化的傳播活動等,為學生培養興趣、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提供可能,真正提升學生成長的幸福感。
培養“五有”良師。學校從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有工匠精神五個方面的培養入手,根據教師生涯發展的習得、運用、個性化、自我實現四個階段,將所有教師按照教齡分為種子教師(教齡3年以下)、新秀教師(教齡3—10年)、棟梁教師(教齡10—25年)、常青教師(50歲以上)四類,開發出不同的研修與專業成長系列活動。學校還制訂“青藍工程”導師制實施方案,為新教師選配導師,制訂考核評價方案,促使新教師盡快熟悉常規,不斷成長。學校開展“講述一小故事,凝聚一小精神”系列活動,教師征文、評選“五佳教師”、教師才藝展示……多措并舉讓教師站在學校舞臺中央,得到專業能力發展、個人價值成長。
倡導“五能”家長。學校注重家校共育,著力建立能負責、能陪伴、能參與、能奉獻、能成長的家長關系。成立“小太陽”家委會,開辦家長學校,研究當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動態,商討家庭教育的指導措施和方案,提高家委會的工作實效。充分發揮家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盡可能組織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學校舉行的校園文化活動,利用家委會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宣傳介紹學校教育教學情況,主動宣傳學校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煥活:抓特色課程,讓校園沸騰起來
改革的第四步是激發活力,活力的源泉在課程。
作為“廣東省基礎教育黨建工作示范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廣東省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示范學校”“廣東省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學校”“梅州市科學教育特色學校”“梅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一小多年來已積累了一定的特色課程基礎。但這些遠遠不夠,我們要讓特色更繽紛多彩,讓一小的活力更充盈。
一小立足學校“古詩詞誦讀”和“校園足球”特色,結合客家特色和傳統文化,開設禮儀、誦讀、書法、足球、綜合實踐五門校本必修課程,同時,以“國家級非遺項目——五華提線木偶”為主題,開發客家特色STEAM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如木偶繪畫、泥塑木偶、木偶表演、服裝設計、木偶攝影、木偶劇創作等。同時,挖掘、整合學校資源,開發“陽光課程”,以“積累、表演、表達”為核心開發人文課程,以“健體、健心、健智”為核心開發體育課程,以“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為核心開發美育課程,以“創意、創想、創造”為核心開發創客課程,修訂完善校本教材,不斷豐富選修課程的內容,形成學校教育品牌。
四年的改革之路,五華一小把準方向,守正創新,破題解題,實干奮進,奏響了煥新、喚醒、煥發、煥活的改革“四部曲”,進一步提振了發展信心,增強了發展活力,激活了發展動能,并向最前沿的教育快步靠攏。
對于未來的發展,五華一小教師信心滿滿。學校將繼續堅持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保持創新進取的勁頭,推動轉型發展,努力躍升為粵東北地區基礎教育的一個新高地。
《中國教師報》2024年01月17日第11版
作者:李 鈞 鄒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