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龍區教育局,徐州市云龍區教育局
連日來,云龍區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紛紛表示,要切實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系統落地生根,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128’行動計劃”中,通過抓規范、創特色、促融合,系統推進云龍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教育發展新格局。
彰顯“學在云龍”影響力 讓教育成果惠及最廣大群體
近年來,云龍區委、區政府始終把“全市第一、全省一流、淮海經濟區領先”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目標,在“1356”戰略全局中優先發展教育,在建設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進程中全力發展教育,實現了基礎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的深層次、歷史性轉變。
“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這一重要表述,讓云龍教育人精神振奮。云龍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陳紅艷表示,云龍教育將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力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工作,結合思政課程建設,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僅要注重教育質量,更要注重教育公平。陳紅艷表示,保障每個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教育強國的基礎,因而,未來云龍區將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通過實施“名校+新校”“名校+普校”的辦學模式以及“緊密+合作”的管理模式,對辦學條件成熟的集團分校賦能,實現校際間辦學水平優質均衡。“學在云龍”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彰顯,讓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群體。
下一步,云龍區將繼續錨定“全市第一、全省一流、淮海經濟區領先”的教育事業發展目標,深入推進“雙減”工作,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創新實踐的效能,積極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辦好百姓“家門口”的教育,為云龍區建設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貢獻教育力量!
黨建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回顧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和實踐路徑,舉旗定向,催人奮進!”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校長陳書強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表述,明晰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宏偉目標。
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召開班主任工作會議
多年來,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工作理念,在推進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以集團文化認同的建構影響全體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注重加強對師生的思想引領、道德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由此塑造整個教育集團成員校的凝聚力。
陳書強表示,在落實“雙減”政策工作方面,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全面做好“五項管理”,積極探索“減負增效”有效育人方案。學校以作業設計與管理為突破口,在學生作業負擔上減數量,在教師教學研討上提質量,在學生自主發展上增變量,構建了高質量的“小能豆快樂生長”課程體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一經驗做法于今年8月入選江蘇省教育廳第二批“雙減”工作典型案例,在全省范圍內予以推廣和宣傳,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指引下充分展現“青小擔當”。
“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全力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時代教師隊伍;大力培養全面健康發展、核心素養優秀、道德修養高尚的新時代好少年。”陳書強說,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秉承“童心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斷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以學校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用實際行動迎接新挑戰,奮進新征程。
用專業承載使命 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高質量發展的指路明燈,使我們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又深感責任重大。”公園巷小學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校長孟敏表示,公園巷小學教育集團將切實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公園巷小學學生在跳皮筋
“人才是第一資源。”孟敏表示,學校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重要一環,加大教師培養力度,潤師德、強師能,創新課程形式,全面打造教師成長高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優質資源輻射范圍,對接國家對人才的戰略需求。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教育初心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學校著力在基礎教育階段為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立足當前、著眼未來。一直以來,公園巷小學教育集團堅持引領扎根教育一線的教師創新方法、篤行實干,用奮斗詮釋初心,用專業承載使命,讓教育高質量發展最終落到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上,讓更多的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作為教育戰線的一員,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唯有行動是最好的語言。孟敏表示,近年來,百姓對教育的“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優質”和“公平”促使教育工作者在新征程上要有新擔當和新作為。學校將積極主動抓住國家發展的重大機遇,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育人項目為引領,推進“雙減”政策落地落實,在課后服務、勞動課等重要實踐中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索,全面推進智慧課堂、黨員教師“雙報到”工程,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紐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最堅實的智力支撐。
推進教育創新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徐師一附小教育集團,各校區執行校長帶領學校干部和黨員教師發揮“先鋒領航”作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徐師一附小學生在進行茶藝表演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基礎教育工作者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在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和總體目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徐師一附小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校長辛躍武表示,集團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增強辦學效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大力推進教育創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在教育教學方面,努力錘煉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圍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開展一系列活動,使廣大教師樹立質量意識,立足課堂、立足學情,促使教師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增強年級組教研團隊凝聚力。
辛躍武表示,徐師一附小教育集團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賦能高質量發展大局,凝聚教師力量,壯大共同奮斗的同心圓,繼續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真正實現文化立校、科研興校、特色亮校、質量強校,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徐師一附小教育集團高位發展,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共同開創教育事業發展新未來。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就是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推動云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解放路小學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校長張保勇表示,解放路小學將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集團化辦學,提速教師專業發展,賦能學生全面發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張保勇表示,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學校將以“四有”好教師為目標,深入推進青藍工程、名師工程,引導教師把學習作為自身成長的第一要務和第一需求,抓實學習強素質,抓細培訓促發展,抓好實踐創一流,激活內驅力,增強自覺性,發揮能動性,錘煉造就一支勤學、樂教、善思、協同的新時代自覺覺人“大先生”團隊。
其次,結合鮮活的紅色文化、鮮明的行知文化、厚重的場館資源和豐富的人力資源,深入推進學科學習和社會實踐“雙線”行動。在學科學習中,開展“多彩語文潤心田”“生活數學大觀園”“中西文化對對碰”“科學探索人人行”等系列主題活動。在社會實踐中,推進紅色研學追光行動、文化尋根潤心行動、職業生涯體驗行動、志愿服務溫暖行動等,砥礪心志,賦能成長。
此外,集團校本部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暢通線上線下交流途徑,在項目化學習、課程建設、高素質教師團隊塑造、精品校園文化打造、優質教育資源開發、“雙減”課堂提質、家校社協同育人等方面,向分校和聯盟校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幫扶,在發展規劃、高效管理、深度教研、科學評價、師資培訓、課程建設等方面同頻共振,共同譜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新篇章。
突出內涵與創新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云興小學教育集團校長趙莉表示,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終把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內涵與創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促進教育更高質量的優質均衡發展以及樹立全面發展的人才觀,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云興小學學生在進行輪滑訓練
近幾年,云興小學由一所名校發展到整合六個校區的教育集團,堅持“生長教育”的核心理念,構建多元、融合、開放的“小云娃”課程體系,秉承“順應童性、幸福生活、卓越成長”的課程理念,培養“有朝氣、受歡迎、遠志向”的新時代兒童。趙莉表示,在區教育局黨委的正確指導下,云興人堅持守正創新,探索實施了深度學習下單元整合課程研究、新教育實驗行動,打造智慧校園,建設教育數碼社區,開展指向未來學習的前瞻課題研究。其中,教體融合的云興輪滑運動入編教育部課程教材。
下一步,云興小學師生將繼續踐行“凌云濟時、逸興遄飛”的校訓,恪盡職守、勤懇工作,牢牢把握黨的教育方針,學習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建功新時代、開創新未來。
九萬里風鵬正舉,奮進新時代,教育再出發。云龍區教育局將切實肩負起區委、區政府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為建設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貢獻堅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