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的弊端-精英教育的弊端有哪些
感悟:
到底什么是精英呢?美國的精英教育有什么弊端?
成果:
由于“精英”的標準很難量化,被公眾認為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賺大錢。
藤校學子盲目涌入收入高的行業,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等到他們人到中年,很可能會出現“成功人士的中年危機”。
進展:
Q:藤校學子明明是天之驕子,為什么卻被稱為“優秀的綿羊”?
在常春藤名校,競爭非常激烈。學生們在他們此前的學習生涯中都是最拔尖的。
為了繼續在大學保持優秀地位,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他們有的人選修了不少課程,又要忙于體現自己“領導力”的各種社團活動,整天就像不斷旋轉的陀螺一樣忙個不停,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導致他們有些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自足感
一方面,藤校學生無法獲得內心的開心和快樂,
另一方面,他們的人際關系又非常脆弱。當他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提升自己的資歷水平上時,根本沒有時間去和其他朋友或老師產生深度的“鏈接”。
Q:從萬中挑一的選拔機制中挑出的才子,怎么會成為“優秀的綿羊”?
一是精英教育的思路;二是研究型大學的興起;三是捐贈對高校的影響。
大學里重研究的現象使得教學工作不被重視,學生難以獲得導師高質量的輔導。
捐贈成為大學運營的主要費用來源更讓常春藤大學多精英子弟,學生欠缺多元化視角。
Q: 如何讓學子不做優秀的綿羊,創建獨立的自我?
從學生層面,既要有敢于試錯的勇氣,又要善于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專業,更要善交課堂外的良師。
從學校層面,既要大力推行通識教育,學生要綜合學習人文、社會、藝術,不只局限于專業領域,又要提升教學在大學中的地位。
從社會層面,加大對中小學的經費投入,保障不同群體進入常春藤名校就讀,也要保證沒有機會進入常春藤名校的人有公平的享有一流教育的機會。
覺察:
梁啟超有一句話非常出名:“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
在考慮學校的時候,可以跳出常春藤名校的局限,選擇一些小眾更合適自己的學校;通過間隔年項目、暑假甚至休學來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多元化背景可以給學生們提供多元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