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教育人要積極向上好上加好的古詩名句
《育人三部曲》由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將其父親三部獨立的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合編而成。與作者其他同樣有影響的著作(比如《給教師的建議》等)相比,《育人三部曲》所展示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更系統——這個說法還不準確,因為該書展示的不只是思想,更有實踐。打開這本書,我們可以全面了解蘇霍姆林斯基對一個人從童年、少年到青年所受教育的深邃思考與生動實踐。可以說,這是一本很厚重的書。
我曾經說過,打開蘇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教育思想寶庫的鑰匙就是他在《育人三部曲》中的一句話:“教育——這首先是人學。”這也是貫穿整部書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這樣概括教育的實質:“教育的實質就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動物本能并發展人所有的全部本性。”也就是說,教育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完成真正的“人”的誕生,即“公民的誕生”。而這里的“幫助”首先意味著對每一個孩子的尊重與了解。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解釋他所說的“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理解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思想,就抓住了《育人三部曲》的精髓,也就讀懂了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觀點都是從他的“人學”思想中派生出來的,他的全部實踐都是他的“人學”大樹上結出的碩果。
因為教育是“人學”,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師生關系要充滿人情味,要有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往。他認為,師生之間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授受關系。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總是想和孩子們待在一起,跟他們同歡樂共憂愁,親密無間,這種親昵感對于教育者是創造性勞動中的一種極大享受……缺少了這種歡樂就難以想象能有完滿的教育。”我想問現在的每一名中國教師,是不是都有這樣“不可多得的歡樂”和“完滿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而所謂“真正的人”,最重要的是具有人道主義情懷的人格美。這種人格美,首先包括對他人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的是,讓我們培養的人懂得最大的快樂——出于對人的關懷而感受到的激動人心的快樂。”當然,也包括愛國心教育、同情心教育以及愛情教育等。剛工作時,正是受蘇霍姆林斯基的啟發,我所帶的每一個班都有一個共同的班訓:“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教育的每一個方面和每一個環節都要符合兒童的特點,要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施教,要滿足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要讓教育充滿詩意與童話色彩。所以,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教師經常以大自然為課堂,蘇霍姆林斯基也常常帶著孩子來到森林、原野、河邊,去迎接剛剛升起的太陽,去感受迎面撲來的第一縷晨風,去聆聽來自樹梢的悅耳的鳥鳴,去觀察草尖兒上閃爍著陽光的露珠……為此,蘇霍姆林斯基呼吁教育者:“到田野、到公園去吧,要從源泉中汲取思想……我千百次地說,缺少了詩意和美感的涌流,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發展。”
因為教育是“人學”,所以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智力教育有兩個大綱”。人的大腦絕不是一個空蕩蕩的盛放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原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宇宙”。教育者的使命,不僅僅是傳授人類已有的知識,更在于拓展孩子的視野、開發他們的智力,強健他們的大腦。因此,對孩子的智力教育,除了必修課的第一個大綱還必須有“第二大綱,即非必修知識的大綱”。蘇霍姆林斯基解釋道:“掌握第二大綱,其實質就是少年在智力上的自我肯定,是集體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是精神財富的經常交流。掌握第二大綱的重要途徑就是獨立閱讀。”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用了大量篇幅闡述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他是如何引導孩子閱讀的。他說:“我盡量使每個少年都有一本他心愛的書,他閱讀并反復閱讀這本書,他思考這本書不是因為必須記住讀過的內容以便對教師復述,而是因為他為自己的命運而激動。我堅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書開始的。”
《育人三部曲》中的“人學”思想顯然遠不止體現在上述方面,該書不是純理論的“學術著作”,它更像一部散文風格的教育手記。我相信,年輕教師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首先不是被“啟發”,而是被感動。
《育人三部曲》寫于半個世紀以前,但我每次翻開都有一種穿越感,因為總是讀到今天中國的教育。或者說,蘇霍姆林斯基的超前思考與實踐為今天中國的素質教育提供了頗具操作性的范例。這就是今天我們讀《育人三部曲》的意義所在。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序言中,作者這樣深情而自信地寫道:“在一所農村學校身不離校地工作32年,這對我是無與倫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孩子們……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疑地回答說:愛孩子。”
這段話讓我們看到了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情感基石。而“愛孩子”,是每一位教師閱讀這本書必須擁有的前提。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
●請讀者思考
?在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的“人學”教育思想是如何通過課程體現出來的?
?蘇霍姆林斯基的哪些教育主張,可以用于指導中國今天的教育改革?
《中國教師報》2022年07月06日第8版
作者:李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