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英語教育—中國的英語教育失敗
近日,《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由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發布,它以語言運用為導向,將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從低到高劃分為“基礎、提高和熟練”三個階段九個級別,在語言能力總表下,又細分了聽力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8個方面,構建了多層級的指標體系,能力劃分之細致,特征描述之全面,體現了科學性、專業性、權威性。
與部分國家已有的英語等級標準相比,我國新出臺的英語能力量表在吸收世界同類科研成果經驗的同時,級別設置進一步細化,特別是首次提出“口譯”和“筆譯”,在全球范圍內尚屬首創,更加注重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真正體現了中國特色。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一定是人才的競爭,《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出臺正是順應了新時代發展趨勢,是我國英語教育的一次頂層設計,體現了未來人才培養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既不是課程大綱,也不是教學大綱,更不是考試大綱,它是綱領性文件。隨著能力等級量表出臺,一些后續工作預計很快會提上日程,如教學大綱、課程大綱、考試大綱、教材的編寫等,都將在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框架下展開。未來的英語教材背面也將會標注對應英語能力量表級別,為學習者提供更加明晰的指導。
針對“啞巴英語”等問題,量表以運用為導向,強調語言使用。采用“能做”描述,關注語言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導語言學習者運用語言。量表對英語學習能力作出更為細致的劃分,并對各等級的能力特征進行描述,如聽力理解能力5級特征包括“在收聽、觀看一般性話題的廣播影視節目時,能理解主要內容”,口頭表達能力6級特征包括“能就社會熱點問題或專業領域內熟悉的話題與他人展開討論,對他人的發言、插話等作出恰當的反應和評論”等。
英語能力等級量表體現了兩個原則。第一,它是一種選拔性的參考標準,通過分級測定讓不同能力的人脫穎而出,找到與自己能力匹配的專業方向和工作崗位;第二,它不會依據任何一個課程體系或教材體系,而是基于一個科學體系,即遵循語言學習本質而設計的,這些理論來自于實踐,又反過來去指導實踐。
過去,我們對英語能力的考核更多依靠成績、分數來體現,而量表的出臺,將英語能力用級別來呈現,并對不同級別的英語能力進行細致描述,對于英語學習者具有非常明確的指導性作用。這意味著,英語學習者既可以參考量表各個能力的要求培養英語綜合能力,成為全能型選手;也可以各取所長,針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不同需求進行模塊化學習,重點發展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特長。無論是全面發展還是單項突破,其最終目的都是改變過去為考試而學,真正回歸到語言運用上。
與此同時,量表的發布也將改變各類外語考試并行、各自為政的局面,為各類外語考試提供科學的能力指標體系和準確的能力標尺,使考試設計更加全面、系統,使考試成績具有可比性,為不同學習成果的溝通互認提供依據。有助于解決我國各項英語考試標準各異,英語教學與測試目標分離、學習目標不連貫等問題。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出臺將加速與國內外考試對接互認的步伐。未來,結合國家英語能力等級考試的推出,與雅思、托福等國外考試實現對接互認將是大勢所趨。伴隨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越來越多中國優秀人才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不難想象,今后將會有更多國家在英語考試命題中參照《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標準、“中國方案”。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出臺,不僅要為英語能力建立一個統一的“標尺”,還將給國人的英語學習方式帶來更大轉變。要改變英語學習中“啞巴英語”“高分低能”現象,就要把英語教育從單純的學校教育中解放出來,少些“應試味”,使之成為一種面向公眾的社會化教育,從而帶動整體英語水平的提升。
(作者胡敏系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