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國防教育;開展國防教育有助于
來源:【中國城市報】
空軍工程大學學員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學習。
空軍工程大學官兵來到楊家嶺革命舊址開展現地教學。
高校國防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大學生國防意識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全國多所軍地高校將“傳承紅色基因 厚植家國情懷”的國防教育理念融入教學一線,通過沉浸式紅色研學活動,進一步拓寬國防教育陣地。
用好紅色資源豐富國防教育實踐載體
不久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以下簡稱“空軍工程大學”)組織數千名官兵前往陜北高原,分批次開展“礪刃—2024·延安”綜合實踐教學活動。他們依托延安紅色圣地教育資源和野外訓練環境,在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中開展強軍思想、紅色育人現地教學,將思想政治教育、軍事基礎訓練、戰斗作風塑造等有機融合,熔鑄忠誠品格,錘煉打仗本領。
5月下旬的黃土高原腹地綠意盎然,空軍工程大學數千名官兵穿梭于山峁間行軍百余公里,頂烈日、斗酷暑,高負重高強度開展行軍宿營、戰斗勤務、抗敵襲擾、戰傷救護等十余個軍事課目訓練,將延安精神的傳承落實到精武強能、提升素質的本領上。
寶塔山下,官兵們感悟偉大的延安精神,重溫入黨誓詞,探尋中國人的初心,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延安西山山麓的點點翠綠中,空軍工程大學信息與導航學院(演練三旅)全體官兵走進張思德紀念廣場開展現地教學,廣場上“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格外醒目。“張思德同志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是有價值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動生動詮釋了什么是‘為人民服務’。”在棗園革命舊址工作人員介紹下,在場官兵仿佛穿越時空,重溫了張思德為挽救戰友獻出自己29歲生命的動人畫面。
國防教育進校園,走“新”更入“心”。今年4月,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第13中學舉行的國防教育宣講活動現場,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石家莊校區的“星火”理論宣講服務政治教員群體成員吳峰,用快板書表演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防教育專題輔導。
“柏坡嶺,柏坡村,為什么牽動億萬人民的心?為何成了革命的紀念地?咱還得從頭說仔細……”臺下就座的石家莊市長安區各街鎮武裝部長、各學校師生代表共計300余人被吳峰新穎的開課方式吸引。
吳峰從駐地西柏坡精神講起,闡述了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這一重大論斷的現實意義;從身邊紅色資源入手,用西柏坡人民踴躍參軍支前故事啟發,引導學生們強化全民國防觀念。
在實地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工程大學(以下簡稱“武警工程大學”)畢業綜合演練注重利用戰場遺址開展我軍軍史戰史教學,既通過研究經典戰例提升學員利用軍事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以學員為中心的現地教學、情景教學,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戰斗精神,為即將走向戰位的基層指揮員們扣好最后一粒軍校思政教育的扣子。
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馮原鎮境內的壺梯山是澄合戰役的主戰場之一。武警工程大學還將壺梯山作為該校紅色文化教育主陣地之一。
此外,記者關注到,近年來,清華大學持續加強國防教育活動品牌建設,國防教育資源的拓展和合作共建取得新進展,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其中,2023年,清華大學黨委武裝部結合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清華國防講堂、國防嘉年華等國防教育品牌活動60余場;組織“青春界碑·國土邊防”、航海實習等國防主題實踐30批次,覆蓋超2000人次。數據顯示,清華大學有效擴大國防教育學生覆蓋面,2023全年累計覆蓋超1.5萬人次。
探索“雙教育”“雙基地”助推軍地高校共育共促
坐落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延安大學,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有著光榮的辦學歷史和重視國防教育的優良傳統。
近年來,延安大學將國防教育融入延安精神鑄魂育人體系,在高質量開展國防教育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該校堅持數字賦能紅色育人,上線了延安時期紅色文獻數字研究平臺,研發了“小紅專”思政微課,延安精神育人成果兩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997年,申沛昌等人主持的《新時期延安精神教育的實踐與探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23年,張金鎖等人主持《延安精神“一體兩翼”鑄魂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為持續發揮延安精神“輻射源”作用,讓延安精神走進青年心靈,自2006年起,空軍工程大學和延安大學積極共建國防教育、紅色教育“雙基地”,聯合實施“‘紅色延安十三年’專項政治理論教研創新計劃”項目,深入挖掘和弘揚黨中央在陜北和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
日前,空軍工程大學與延安大學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兩校將深層次開展軍地院校雙擁共建,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與交流,共同打造雙擁共建新模式。延安大學有關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延安大學將充分發揮革命圣地延安“雙擁”發祥地優勢,持續深化雙擁共建,拓展國防教育實踐基地,加強國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創新開展國防知識宣傳教育,奮力譜寫新時代高校國防教育新篇章。同時,延安大學將深化實施延安精神鑄魂育人工程、紅色文化教育示范區建設工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示范中心建設計劃,奮力走好紅色育人路,著力培養具有延安精神特質、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空軍工程大學、延安大學兩校深入開展國防教育、紅色教育“雙教育”“雙基地”“雙結合”的綜合實踐探索,在創新推動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李明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旗幟引領作用。高校作為教育的最高層次,在“雙教育”方面起著風向標的作用;高校開展“雙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影響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成效。
二是示范帶動作用。從軍地高校的“雙教育”活動開展情況看,既有理論教育,又有綜合實踐;既有軍地共育,又有各自特色;既走進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又緊跟國際局勢強化國防意識,形式多樣、效果顯著,對全面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有著很強的示范借鑒作用。
三是骨干支撐作用。大學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人數眾多、波及面廣、影響深遠,做好高校“雙教育”工作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中之重。深入開展高校“雙教育”工作,必將對全民國防教育起到很好的基礎支撐作用。
此外,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教授、全國高校紅色體育聯盟秘書長張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軍地高校共同推動國防教育、紅色教育資源的融合和有效利用,還可以采取多種模式,比如“校內教師+校外特聘軍事專家”“現役軍人+退役軍人”等模式,組建多元化的國防教育師資隊伍。這種多元化的師資隊伍能夠發揮“三全育人”的教育合力,為學生提供更加落地、落實、落細的教育理念,此舉或將為我國全面國防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社會服務。
豐富拓展教育形式健全完善國防教育評價體系
當前,我國正深入推進“雙教育”進大中小課堂、進場館,“館校聯合”“館課結合”“軍地聯動”的教育形式,正推動國防教育、紅色教育入腦入心。
李明海認為,經過這些年的共同努力和實踐,我國“雙教育”總體上成效顯著。為持續推進“雙教育”活動高質量發展,他建議:“我國應該制定頒發‘國防教育大綱’,對學校國防教育的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實施方式等進行細化明確,分級、分學段編寫國防教育教材,配備專業師資隊伍和輔導員,打造數字化共享課程平臺,豐富拓展教育形式,提高整體教育實效。”
“應健全完善國防教育的評價體系,規范評價手段、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實現以評促教的目的。”李明海表示,可通過軍地共建、共享、共育的方法路徑,探索軍地深度融合開展豐富多樣的綜合教育實踐活動,形成各地區、各高校、各層級特色品牌,達到雙促進、雙提高的效果。
張建表示:“建議提高國防教育、紅色教育在高校發展規劃中的地位,增加教育資源投入,優化教學時間分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尚武精神。”(圖片由空軍工程大學提供)
作者:李明海、胡安華
(李明海系 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胡安華系 中國城市報記者)
本文來自【中國城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