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同濟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官網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我們每個人在求學道路上,都會遇到心目中的恩師,成為我們的人生領路人,激勵我們奮進,對生活充滿熱愛。
在第37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邀請部分交通運輸院校教師,講述恩師教誨、師德傳承,展示交通運輸院校廣大教師愛黨愛國、仁愛奉獻的精神風貌,致敬教師節。
既要仰望星空 也要腳踏實地
講述對象:交通教育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同濟大學教授 楊東援
講述人:同濟大學教師 李瑋峰 惠英 李林波 許青 段征宇
楊東援(右二)指導學生。
又是一年教師節來臨。作為“中國交通教育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楊東援教授的弟子,我們特別感謝楊老師多年來的指導和幫助。楊老師的擔當精神、寬廣胸懷和高遠境界,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銘記、感恩和敬仰。
在本科三年級參加“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賽時,楊老師與我們幾名本科生在辦公室討論了近兩個小時,從項目研究的宏觀背景到文獻閱讀技巧的細枝末節,楊老師待人謙和、平易近人,給人如沐春風般的感覺,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1992年起,楊老師已指導了111名碩士和76名博士,課題組培養了約250名研究生。記得楊老師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時,日常事務十分繁忙,但對于交通運輸技術方面的事情,他卻一點不含糊,無論工作如何緊張,也要擠出時間指導學生。
在廣東省惠州市做綜合交通規劃的時候,臨近中期檢查,團隊六七個人住在惠州的賓館現場辦公。一天晚上,楊老師通知我們晚上7點討論項目情況,然而由于他乘坐的飛機延誤,我們本以為討論會延遲到第二天早上,沒想到他絲毫不耽擱,晚上11點多到達賓館后,立即召集我們開會。
在聽取簡短的匯報后,楊老師從路網環放結構到公共交通線路布局,再到軌道交通通道預留,給我們逐一指點。這令我們感到非常震驚:楊老師竟對現狀如此清楚,還能針對具體問題提出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專業素養和職業敏銳性,通過簡單的溝通就能抓住問題的要害,我們不由得對楊老師肅然起敬。
猶記得,楊老師在一次課題組會中不經意談到30年前,他帶領學生到野外進行地質測量實習,面對險峻陡峭的山崖、人跡罕至的小路,他經常坐著吊籃孤身探路。
后來我們還了解到,楊老師作為上海市援疆規劃顧問專家組的專家,曾冒著零下15攝氏度的嚴寒,赴新疆喀什指導巴莎公路建設。在援疆援滇的過程中,他和專家組成員走遍云南省16個州市、40多個縣市,其中的驚險與艱苦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但在楊老師看來卻是稀松平常。
楊老師通過躬身力行,最想告訴我們的是:做研究,既需要方寸之間的匠心,也需要詩和遠方的琴心;既要仰望星空,胸懷“國之大者”,也要腳踏實地,扎根基層實際。因為同濟交通人,要做看過最多風景的開拓者,要做勇立時代潮頭的奮進者,更要做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的奉獻者。
一生鐘情于教學 一生致力于創新
講述對象:國家教學名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吳鹿鳴
講述人:西南交通大學教師 羅大兵 張祖濤
吳鹿鳴。
傳道授業解惑是每一名為人師者所追求的理想,但能在講臺上堅持到80歲的師者并不多見,更不用說在其一生的執教生涯中獲得過教學領域的“大滿貫”: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3年獲首屆國家教學名師稱號,2005年、2009年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16年獲教育部“中國大學MOOC”特殊貢獻獎。我們的老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吳鹿鳴便是這樣一位師者。
吳老師一生鐘情于本科教學,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了更多的學生。從1957年畢業留校工作,吳老師一直從事機械設計的本科教學工作。近80歲高齡時,吳老師仍堅持給本科生講課。在記憶中,他講了近60年的《機械設計》課程,只要第二天有課,他前一天就認真打好講課腹稿,設計好推理、演繹的步驟,規劃好課堂上的分分秒秒。
在教學中,創新是吳老師的永恒追求。從剛登講臺的傳統教學模式,到目前最新的教學模式,他始終堅持探索創新。
2013年,慕課開始進入我國。吳老師敏銳地感到,大規模在線教育將打破大學的“圍墻”,讓更多人受益。他雖然年近耄耋,但對教學的激情未減半分。這年冬天,年近80歲的他,為了早日上線《機械設計》慕課,親自指導制作慕課PPT,連續兩個月每天錄制到凌晨一點多,同年輕人一樣充滿激情。
《機械設計》慕課共16個單元,吳老師親自主講了核心的10個單元,并大量引用中、英、俄、德四國最新文獻及機械設計資料。2013年12月,《機械設計》慕課在“ewant育網”開放教育平臺上線,次年9月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2017年12月,《機械設計》慕課被評為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除了在課程教學改革上創新,吳老師還致力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他多次提到:“機械,很重要!創新,很重要!設計,很重要!大賽,很重要!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很重要!”
從2004年參與創辦第一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開始,吳老師就堅持在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線,激勵和指導一批批學生參加科技創新競賽。在他的影響下,我們把多年科技創新競賽指導經驗錄制成《大學生科技創新系列課程》8門慕課。
在我們心中,吳老師一生鐘情于教學,一生致力于教學創新,一生充滿激情,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吳老師的精神、把他對本科教學一線的熱情傳承下去,我們要沿著教學這條路堅持走下去。
老師的家國情懷激勵我勇攀高峰
講述對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 周建庭
講述人:重慶交通大學教師 張洪
周建庭(右二)帶領學生學習橋梁知識。
我的博士生導師周建庭教授,在橋梁診斷與加固領域大名鼎鼎。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研發了十余種橋梁檢測、診斷和加固創新理論和技術,出版了11部學術專著,獲得了6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榮獲了3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師從周建庭,機緣是我看到了網絡視頻采訪。“就像人生病了會找醫生看病治療一樣,橋梁也會‘生病’,我們要及時有效地找到橋梁的‘病癥’,開出對應的‘處方’,延長橋梁的服役壽命……”周老師這番話,引發了我對橋梁的濃厚興趣:我在本科和碩士階段學的是計算機技術專業,用所學計算機技術正好可以給橋梁“看病”。2012年,我考上了周老師的博士生,成為他培養的200多名博士、碩士中的一員。
進入周老師的研究團隊后,我聽到一個革命老區大橋的故事,讓我感動至今。
四川省平昌縣是革命老區,秧田溝大橋是當地一座主跨70米的懸鏈線空腹式石拱橋。2005年,這座大橋的主拱軸線嚴重變形,橋梁檢測機構鑒定之后建議拆除重建。這可把當地政府難倒了:如果重建,不僅會影響當地的公路工程改建進度,中斷交通還會造成6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這對當時的貧困縣平昌縣來說,是一大筆資金。
拆還是不拆?正在平昌縣政府一籌莫展時,周老師主動請纓,帶領課題組承擔了秧田溝大橋整治工程,提出了5項綜合加固整治技術。2006年4月,秧田溝大橋竣工通車。經檢測,加固后的大橋完全滿足荷載營運要求。此后,周老師還帶領團隊為平昌縣加固了5座危橋,節約上千萬元資金。
“我國有100多萬座橋梁,維護好、修繕好這些橋梁,就是為國家節約資金。我們要把個人事業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結合起來,為我國橋梁安全保駕護航。”周老師的耳提面命,我始終銘記于心。
周老師是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也是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工作繁忙,每天“待機時間”很長。但無論晚上加班多晚,他都會在第二天7點半準時到達辦公室工作。他幾乎沒有節假日和周末,經常在辦公室、實驗室穿梭,在全國各個橋梁專題會議中忙碌。即使在機場候機,他也會處理工作。
多年來,周老師帶領團隊以“持續努力推動我國橋梁安全監測、評價技術走向國際前沿”為目標,勇攀高峰、不斷探索,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我們也跟隨他,持續攻關橋梁科學技術難題,為我國橋梁建設貢獻力量。
他用手中的噴槍教會我堅守匠心
講述對象: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冠軍、杭州技師學院特級技師 楊金龍
講述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冠軍、杭州技師學院教師 陳彬彬
楊金龍(右)指導陳彬彬實踐。
在很多人心目中,教師是手執粉筆的形象,是伏案耕耘的身影。我的老師——杭州技師學院特級技師、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冠軍楊金龍,則以手中的一把噴槍,教會我堅守匠心。
2017年,我來到杭州技師學院學習。一到學校,我就被楊老師的優秀事跡所震撼。他從云南一個邊陲小鎮來到杭州,最終站上了世界技能大賽的頒獎臺,成為我國第一個世界技能大賽冠軍。他的勵志故事和精湛技能,點燃了我心中對高技能的向往,成為我求學路上的燈塔,我期待有一天能夠成為楊老師那樣的人。
有了目標以后,我就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汽車噴漆理論知識和技能。在楊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的噴漆技術突飛猛進,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均有收獲,獲得了多個獎項。
2020年12月10日,我代表浙江省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的比賽。在比賽中,有一項考核是制作門板內外色模塊,我在調色時出現一個失誤,這讓我的情緒有了波動,在進行后面的比賽時找不到狀態。這時,我想起楊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高手過招勝在心態,沒做好的不要糾結,先做好后面的。”我心情平靜下來,狀態也恢復正常。
公布結果的時候我喜出望外,我居然獲得了汽車噴漆項目第一名!我跟楊老師講述比賽時經歷的心理波折,他告訴我:“功夫在平時,你做好一切該做的之后,一定會收獲意外之喜。”
楊老師不僅傳道授業,還教會我要時刻將安全放在第一位。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們在烤房進行噴涂作業。由于這是常規操作,我以為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然而,當我使用噴槍時,由于氣管內壓力過大,氣管“嗖”地一下從噴槍上彈了出來。在壓力的作用下,氣管在烤房里橫沖直撞、飛來飛去,伴隨著“咚”的一聲,烤房的墻壁被砸出一個大坑。
我頓時驚呆了,要直接上手拔氣管。楊老師看到后,疾步過來按住我的手說:“你知道這樣做有多危險嗎?出現任何情況都要先冷靜,要有章可循、不能蠻干。”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但正是由于楊老師熟練掌握每一步操作,才會有這么快的反應速度。
如今,每次訓練我都喜歡用楊老師用過的那把噴槍。它跟著楊老師,歷經了無數次高溫、無數次噴涂。握著它,我就格外踏實,仿佛能感受楊老師的力量和匠心。頂天立地是為工,利器入門是為匠。我愿循著楊老師的腳步,走工匠之路。
教師說
北京交通大學教師 董春嬌:
在我心目中,我的博士生導師邵春福教授是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2006年還在吉林大學讀碩士的我決定考博,經過多方打聽與比選,最終選擇北京交通大學邵春福教授作為博士生導師。選擇邵老師,是被邵老師高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口碑所打動。
邵老師在日本留學、工作14年后,抱著為祖國交通運輸事業作貢獻的想法毅然攜家眷回國,長期深耕在北京交通大學教學一線,主講《交通規劃》等專業課程,因治學嚴謹,在學生中擁有良好的口碑。
正在我猶豫是否需要到北京拜訪邵老師的時候,邵老師因受邀到吉林大學擔任博士畢業答辯主席,主動約見了我。作為領域內十分有影響力的教授,邵老師主動約見一個默默無名的考生,讓我十分感動。
第一次見到邵老師,就被邵老師風度翩翩的儒雅學者氣質所吸引,在博士畢業答辯過程中,又被邵老師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風趣幽默的話語所折服。
經過激烈競爭,我有幸成為邵老師的博士研究生。邵老師始終教育我們“要先學會做人,再做學問”。記得一位師妹被診斷為急性白血病,她家庭困難,是邵老師帶頭捐了1年的工資收入,并動員身邊力量幫助她。在邵老師的鼓勵與幫助下,師妹最終戰勝病魔,如今已順利畢業,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溫馨的家庭。
邵老師的扎實學識和勤奮努力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為了研究節假日客流特征及交通組織管理方案,邵老師組織50多名同學一起到頤和園、景山公園等北京的旅游景點調查客流、機動車流量以及停車場使用情況,用實際數據做支撐,研究節假日交通組織管理方案。在我讀博士學位期間,每天早上到實驗室的時候,邵老師已經在辦公室辦公了;晚上我離開實驗室的時候,邵老師辦公室的燈依然亮著。邵老師的勤奮努力潛移默化影響了我,讀博期間我發表了19篇論文,離不開邵老師的辛苦付出和培養。
在邵老師的關懷下,師門就像是一個大家庭。邵老師一共培養了30多名博士、70多名碩士,有26名學生在國內外高校任教。如今雖然都已走向工作崗位,還會時常聯系,每當我和師姐師妹師兄師弟歡聚在一起,都會想起并感謝邵老師給我們創造的難得的緣分,結下的師生情。
如今,邵老師已經霜染了頭發;而我,作為一名年輕老師,一方面深深感謝老師的培養和幫助,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地向邵老師學習,爭取做一名“四有”好老師。
邵春福(中)與學生們。
大連海事大學教師 張國慶:
博士畢業后我留校任教,繼續與恩師張顯庫教授一起工作。能夠時常聆聽老師的教誨,并盡己所能回報老師的栽培之恩,我感到無比榮幸。
在追隨恩師求學和相處中,我備受關愛和照顧。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曾遇到論文發表過程中收到9位同行評審意見的情況。8頁的論文,返回的修改意見竟有9頁,雖然4位同行給出了肯定結論,但因有5位持否定意見,仍舊被拒稿。但恩師沒有讓我放棄研究成果,而是堅持指導我修改論文,最終得到了同行專家的認可,得以刊登。
在留校任教過程中,恩師給予我很多授課和學術方面的指導。留校任教第一課,我擔心缺少經驗,不能呈現理想的課堂效果,恩師告訴我要在PPT授課過程中突出重點、動靜結合、邏輯清晰。在恩師的指導下,我順利完成了教師職業生涯的第一堂授課,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
張國慶與張顯庫(右)。
南通大學教師 駱倩倩:
對我影響最深的,莫過于我的研究生導師——南通大學特種醫學研究院教授朱俐。從我本科在航海醫學研究所實習開始,朱老師就幫助我逐步建立起嚴謹的科學思維。研究生畢業后,我得以留校并有幸在朱老師的課題組進一步深入研究,完成了從學生到工作人員的轉變。此后,學校給我提供了去復旦大學讀博的機會,朱老師幫我卸下所有工作,讓我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博士階段的學習與工作,并在讀博最后一年繼續支持我前往加拿大交流學習一年。
朱老師一直默默在我背后,助我前進的每一小步。在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的培養過程中,她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時常教導我們不僅要“善其身”,更要“兼天下”,志在千里。我時常慶幸遇到這么一位亦師亦友的同行者,她賦予我的,是品格,是勇氣,是判斷力,是存疑不輕信的科研精神。
朱俐(右)與駱倩倩討論報告。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沈秋艷:
2016年,我從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引導我成為一名教師的,是我的專業課教師戎成。
2015年,戎老師帶領我們參加“4G全網建設技術”技能競賽。他幫助我們熟悉網絡規劃、建設、維護、優化等流程,把比賽可能遇到的400多種情況全部排列組合,逐一攻克技術難關。訓練時最大的困難是核心網對接時突發的路由不通,戎老師條分縷析,教會我們冷靜、迅速地找到失敗設備,分段查找原因。在他的指導下,看似紛繁雜亂的路由條目逐漸清晰起來,團隊也取得了優異成績。這一切,讓我對教師職業產生了一種崇拜和向往,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我也要成為戎老師這樣的人”。
幸運的是,畢業留校后我也成為技能競賽指導教師中的一員,加入到戎老師的團隊。如今,我也體會和感受著他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激情。我將以戎老師為榜樣,帶好每一項比賽,教好每一次實操,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貢獻力量。
戎成(中)指導學生論文。
學生說
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專業學生 武昱君:
“作為交通運輸部所屬的全國211高校重點大學的學生,你們要致力于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在船舶防污染技術的課堂上,韓志濤教授充滿鼓舞的話,讓我銘記于心。通過與老師交流,我了解了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老師就像我的人生引路人,讓原本迷茫的我確定了努力的方向,我也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貢獻力量。
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新能源專業學生 陳圣:
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感謝我的輔導員老師以及各位任課老師!是老師們帶我參加比賽和各類大型活動,開闊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綜合素質。老師們不僅帶我們我在知識里的海洋里暢游,也是我們步入社會前的擺渡人。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會為老師們分擔更多的擔子,幫助學弟學妹們成長,銘記老師們的教誨。
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物流專業學生 程校:
“陳剛毅為完成國家重點援藏工程,七次化療期間四次進藏。疫情防控期間,剛畢業的學生們為武漢各大醫院運送物資……”老師經常給我們講述優秀校友的故事,教會我們什么是青年大學生的責任,什么是交通人的擔當,并將“重德、勵志、篤學、尚能”的校訓銘記于心,立志成為一名令人驕傲的交通人。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學生 郭芷萱:
“小事見大知,不能覺得這只是個比賽,它的影響遠不止于此;希望大家立志做大企業家,不要做賺大錢的商人,兩者看似一樣,但兩者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差之千里。”參加“雙創”大賽時,鄭衛華老師的教誨,我始終銘記于心。他告誡我對任何事情都抱有嚴謹的態度,讓我感受到了交通人身上的使命與擔當。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專業學生 張露藝:
小時候,老師是我們在學校里最大的保護傘,是我們眼中的璀璨明燈。長大了,老師教會我們人生道理,他們的身影珍藏在我們心中。聽著老師們潤物細無聲的諄諄教導,看著老師們明理智信的以身作則,我們心中無限溫暖。
校友說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校友會副秘書長、2002級法學專業畢業生 郝大川:
“翳唐山,靈秀鐘;我學院,聲譽隆。灌輸文化尚交通。習礦冶,土木工,窺學術,貫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每當母校校歌氣勢磅礴的旋律回蕩在耳邊時,腦海里難以磨滅的是老師們“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偉岸背影,內心深處澎湃涌動的是老師們“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記憶中無法忘懷的是老師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似海恩情。懷念書聲瑯瑯、生氣盎然的校園,想念孜孜不倦、和藹可親的老師。
陜西交通控股集團高級工程師、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公路系畢業生 穆雪野: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很幸運,在我的母校——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求學期間遇到了很多這樣的老師,他(她)們既是我的老師,又是我的朋友,更像我的長輩。教會我專業技術知識,讓我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工作中展翅翱翔;教會我做人,讓我在工作、生活中知行合一、追求卓越。
感恩老師,諄諄教誨受益一生;祝福老師,桃李滿天下;祝愿母校在新時代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征程中行穩致遠。
本文圖片由 各校 提供
本文來自【中國交通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