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記錄,心理健康教育記錄10篇
身份轉變的適應-從本科到研究生、博士生的轉變——每個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責任人!
1、 健康與心理健康
2、研究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一、健康與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軀體,心理,道德)。
心理健康(廣義:高效、滿意、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與協調,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是一個相對的連續的、動態發展的過程。
心理健康的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簡單的評價自己心理狀態的方法:本人評價+他人評價(盡量在自己的人脈圈找不同等級的人,比如首先離自己心理最近的父母,朋友,再次稍微遠一點的關系良好的同學,導師等等,分析對比評價是不是大不相同)+社會功能(個人理解:對自己職能的接受和適應)
若出現心理異常,及時心理咨詢/治療,心理健康成長,生活中可能身邊人也有心理咨詢的“資質”(主要指的是傾聽者,找一個身邊信得過的傾聽者-個人理解:可以網上匿名樹洞發泄),嚴重必然要找醫生!
本科直升研究生、博士生的同學要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相較于社會,大學是一個凈土,人際關系等都較為簡單。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學業因素:日常工作時間(工作時長的合理安排,有效工作時間,不是熬時間)、與導師關系的處理(個人理解:雙向奔赴的,沒有誰是被動的)
個人因素:情緒調節方式(建議經常運動,講師推薦時長30-40分鐘,太短不起作用,太長體力消耗過多-個人理解:因人而異,適應調整)
研究生壓力源
研究生壓力源有哪些?(數據來源于中科院心理所,比重順次降低,因人而異)
1、學業負擔重2、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工作3、就業前景不理想4、找不到生活目標5、畢業論文遇到困難6、經濟壓力大7、長期離家,想念家人8、戀愛不順或失戀9、生活習慣明顯變化10、與人交往有困難
講師推薦書籍
《心理健康藍皮書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