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內涵式發展_教育內涵式發展含義
[摘 要]堅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應在把握高等教育時代使命的基礎上,從價值、目標、動力、路徑、精神、資源六個維度全方位推進,科學定位高等教育價值理念和目標,通過構建動力機制、優化結構路徑、培育大學精神、強化資源保障,形成以質量提升為核心、辦學規模與質量協調推進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辦學規模;“雙一流”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再次深刻指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規模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备叩冉逃齼群桨l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全局高度提出的一個重大課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內涵式發展”是一種發展理念,帶有很濃厚的哲學意味,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芒,又是具體的、現實的發展戰略,必須落實落地,轉化為高校工作的動力、思路和辦法。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十四五”規劃謀篇布局之際,我們應對此有新的思考與探索。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歷史脈絡
“內涵式發展”作為一種發展理念,是一個哲學概念,運用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具體場景中,又體現為具體的、現實的發展戰略,在不同時期有特定的內涵和指向。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許多地方紛紛辦大學,高校數量迅速增加,但這一時期,高校學生規模增長緩慢、并未顯著擴大,高校生均規模較小、規模效益也有待提高。
圖1 1978-1989年高校及學生規模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為了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起,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的改革思路。1993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堅持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此時,內涵發展的首要目標是“使現有學校達到合理的辦學規模”,通過控制高校數量、擴大學生規模的方式,使高校“規模效益應有明顯提高”。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數量保持基本穩定、且期間有所減少;而高校辦學規模顯著擴大,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的校生均規模已達萬人,并出現了一些幾萬人的巨型大學。
這一時期的“內涵式發展”顯著提升了高校的規模效益,但隨著學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的辦學資源全面緊張。對此,有學者建議,中國高等教育應從“內涵式發展”轉變為“內涵式發展與外延式發展并重,以外延式發展為主”。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高校的數量迅速擴大,學生規模也保持較高增長,使我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目前已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此后,教育部通過《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文件進一步落實。
圖2 1990年代普通高等學校(含獨立學院)數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圖3 中國高等教育規模變化(1999-2019)
(數據來源:歷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針。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就此作出重要論述。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在整體規模和校均規模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內涵式發展”不再是追求傳統的“規模效益”,而是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要理解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就要在把握國家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堅持高等教育時代使命引領的基礎上,以價值引領筑牢辦學根基,以目標導向明晰發展思路,深入挖掘發展的內生動力,超越傳統的數量和規模迭代,并通過強化精神支撐和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以質量提升為核心、辦學規模與質量協調推進的發展道路。
扎根中國、貢獻國家:內涵式發展的價值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這是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為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明確了根本的價值取向。作為社會進步和文明進程的產物,大學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必須在反哺國家和社會發展中得以體現;同時,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需求,也為大學的正確發展、持續發展提供了坐標航向和動力源泉。
從世界范圍看,大學與國家發展的契合程度,確實是影響大學辦學水平的關鍵因素。普林斯頓大學就將“為國家服務”作為校訓。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全面參與了曼哈頓工程、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重大工程,在服務重大科技戰略中持續產出前沿尖端成果并迅速崛起、保持長期優勢。斯坦福大學也是在服務國家戰略目標中,凝練出原創性科學問題,開創前沿科學研究領域,并創立科學園區,形成了一流大學為區域經濟服務、園區為一流大學提供支撐的新模式。
當前,黨和國家事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高校作為原始創新的主渠道和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堅持面向“四個服務”,以“扎根中國,貢獻國家”的價值導向引領辦學治校,主動利用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優勢,站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一線、最前沿,為國家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理論問題、科技問題服務。
要堅守這一價值基礎,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深化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確保正確辦學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币瀼芈鋵嵾@一辦學方針,必須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黨管辦學方向、管改革發展、管干部、管人才,加強黨對辦學治校各環節的全面領導。同時,要健全黨的工作體系,發揮各級黨組織、黨口職能部門以及群團組織的作用,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能夠及時、有效地傳導到高校,推動人才培養、科研攻關等工作自覺與國家發展需要緊密融合。
在服務國家發展的進程中,高校既要充分發揮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職能,也要緊密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學科優勢等因素,才能不斷增強服務質量和效能。例如,研究型大學要立足學術前沿,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產出更多新知識、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培養胸懷天下的拔尖創新型人才,成為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應用型大學要通過深化校企合作、行業協作,主動對接企業、行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有力增強支持生產服務一線的能力。
自主創新、世界一流:內涵式發展的目標維度
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我國應對現實和未來挑戰的必備基礎。作為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在新時代,助力國家創新水平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歷史性飛躍,是國家發展對大學最迫切的現實需求,也是我國高校必須奮力實現的核心目標。
當前,世界科技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科技水平正加速邁向世界第一方陣,即將迎來從量變到質變的重大突破。通過幾代中國科技工作者長期奮斗與積累,我們已經有了獨立自主實現原始創新的基礎和能力。因此我國高校一方面要繼續擴大開放,另一方面又必須更加強調自力更生,強化進取精神、領跑精神,發揮制度優勢,深入挖掘自主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在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評價體系建設上有新突破。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和強有力的科技攻關團隊,加強學科之間協同創新,加強對原創性、系統性、引領性研究的支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力爭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同樣要強調自主創新。進入新時代,中國的高校已經有條件、有實力、有自信,形成具有自己特色、風格和氣派的“學派”,構建起自己的哲學社會科學思想理論體系,圍繞中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打破學科界限,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
要以一流學術涵育一流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研究人才、科技領軍人才、人文藝術大師、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形成數個領域的學術高峰,力爭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引領國際國內社會思想潮流。
“打牢基礎、雙輪驅動”:內涵式發展的動力維度
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源動力,學科的類型與特點決定了高校的辦學質量和特色?;A學科和應用學科是學科體系中的兩個主要分支,理論中的重大問題源于現實需求,而技術上的關鍵突破也植根于理論創新。有了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之間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高校才能不斷增強內涵式發展的內生動力。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互動日益緊密,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更加關聯,形成了完整不可分割的創新鏈條。持續推進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協同發展,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如哈佛大學作為文理科的傳統強校,于2007年成立了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標示著其在工科領域的重大布局。麻省理工學院作為世界上杰出的工科強校,從上世紀30年代起就將理科提升至與工科的同等地位,并誕生多位諾獎得主,還于1947年成立了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
對于中國高校而言,要借鑒國際有益經驗,促進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協調發展、相互支撐,實現“雙輪驅動”。世界科技競爭的關口已經前移到基礎研究,國家間的競爭十分激烈。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基礎研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論述中,就出現了三處“基礎研究”。國家對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從2011年的411.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118億元,年均增長15.3%。2018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并由科技部等五部委聯合制定工作方案,對加強基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中國高校要緊跟國家科研政策導向,從資源投入、資助機制、文化氛圍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繼續保持對基礎學科、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強化寬容自由、鼓勵創新的學術氛圍,更加體現鼓勵瞄準重大學術問題前沿和自由探索的導向,鼓勵關注間接的、長遠的、隱性的價值,為孕育科學前沿的新突破營造良好學術生態,使得基礎學科的優勢為新的學科增長點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同時,高校也必須加快理論研究的應用延伸,將大學的價值體現在服務社會現實需要、推動解決重大實際問題上。要大力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建設,進一步改革科研管理、組織與評價模式,加大團隊整合、學科融合、資源集聚的力度,產出更多具有直接經濟社會效益、具有立竿見影效果的應用型科技和文化成果。
要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協調發展,高校、特別是高水平大學還要把參與國家大科學工程建設作為重要途徑。大科學設施是現代前沿科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必要條件,尤其是20世紀中葉以來,很多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都離不開大科學設施的支撐。在美國,許多頂尖大學都承擔了聯邦政府重大實驗室的建設和運行,如麻省理工學院的輻射實驗室、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勞倫斯實驗室、芝加哥大學的冶金實驗室、斯坦福大學的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等,這些不僅成為大學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要平臺,也為國家關鍵科技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我國的高水平大學要積極承擔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級智庫等重要平臺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基礎設施體系,為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融合發展提供關鍵平臺。
“有機增長、動態平衡”:內涵式發展的路徑維度
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首先要做到穩控規模。但內涵發展并不是完全不存在規模增長。一方面,中國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在頂尖人才、科研產出、資源規模等指標上還存在一定差距,還有追趕空間;另一方面,比照人口規模和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目前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還相當稀缺。所以,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高校的規模仍然、也需要保持增長。
這種增長不同于傳統路徑中的規模擴大和數量增加,而是適度的、有機的。所謂適度,即規模增長要與資源的承受力相匹配,不能不顧實際地一味做加法,不能頂破資源約束和承載邊界,過分透支學校未來的發展。比如,辦學規模必須要考慮空間承載、教師力量、社會需求等約束條件,新增學科必須要考慮長遠前景以及資源保障的持續性等。所謂有機,就是新的增長必須考慮與存量的關系,是存量的生長延伸、拓展跨越,要與存量之間形成“化學反應”,促進存量的質量提升。如學科布局要考慮學校的學科歷史傳統、學科優勢,不能盲目追逐熱點、隨意布局,更不能重復建設。
“適度”“有機”的本質就是充分認識資源的稀缺性,通過科學配置,實現每一份資源產出效益最大化。這種配置不是靜態的,而是要通過在結構和時間維度上的動態平衡來實現。在結構維度上,要充分認識到“如何增長”比“增長多少”更重要,做到有進有出、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控制規模的同時,不斷優化結構,通過局部細節的優化和迭代,驅動整體質量的升級。在時間維度上,不能只關注眼下效益犧牲長遠發展,在設計未來的增量時,必須進行嚴格的規劃論證,為未來預留資源和空間,實現當前與未來各個階段的有序優化。
潛心治學、追求卓越:內涵式發展的精神維度
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看,確立先進的大學精神、辦學理念,是一所大學崛起的必備前提。雅斯貝爾斯曾說:“重新確立大學的觀念是首要的任務?!卑亓执髮W被稱為現代大學的開端,而奠定其歷史地位的正是其堅持學術自由、促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獨特大學精神。哈佛大學早期發展較為緩慢,直到南北戰爭后,隨著美國大學化運動的推進,哈佛大學通過強調“服務”精神重塑辦學理念,培養有利于公眾利益的人才,逐漸開啟了走向世界一流的進程。
當前,從個人收入、硬件裝備等方面,中國的研究型高校和國外相比,差距已經大大縮小,甚至已經毫不遜色,這個時候比的就是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歷史的積淀。近代以來,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臺上,中國高校是后發者、追隨者,而歷經一百多年的積淀,在國家綜合實力的有力支持下,中國高校具備了成為同步者,甚至有可能、有條件成為引領者的歷史機遇。在新時代,能不能把握機遇、實現趕超,就是要靠樹立先進的辦學理念,珍惜和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弘揚潛心治學、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以文化“軟實力”提升辦學“硬質量”。
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就必須遵循學術規律,發揚潛心治學的科學精神,葆有一份靜氣。因此,中國高校要把精力放在管根本、管長遠的基礎性工作上,始終保持強大定力,不跟風、不盲從,確立潛心學問、真理至上的精神追求和治學環境。
在我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前無古人的宏偉事業,也是矢志不移的抱負和志向,任重而道遠。只有樹立追求卓越的精神,中國高校才能在發展中不斷邁向新的里程碑。馬克思指出,“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眰ゴ蟮膶W術突破,從來不屬于觀望者、守成者,只有胸懷凌云之志、涵養高遠之心,才能讓學術之花在云端綻放,讓智慧之光在頂峰閃耀。在新時代,中國高校必須確立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和引領時代的奮進精神,引導師生將不懈攀登、勇攀高峰作為精神信條,推動學校發展更具內涵、更有核心競爭力。
“多元支撐、強化保障”:內涵式發展的資源維度
資源是高校發展的必要保障,資源汲取能力是大學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過去20多年里,在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高校的辦學條件有了顯著改善,辦學經費持續增長。但面對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雙一流”建設的任務,與位居世界前列的頂尖大學相比,我們在資源的汲取能力,特別是資源規模、投入的持續性等方面還有差距。
在資源規模上,我國高校在資源總量和人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比如,2018年哈佛大學的運營收入為52億美元、斯坦福大學為68億美元,而同期,北京大學的收入為17.2億美元,清華大學為28.5億美元,加之哈佛和斯坦福的辦學規模遠比北大和清華小,人均水平上的差距更大。
在資源投入的持續性上,許多世界一流大學都有較強的資源運營能力,資源的自給性、財務的穩健性要強于中國高校。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校自我經營獲得的資金占全部收入七成以上,均有數額龐大的捐贈基金,投資收益穩定。而中國高校的收入中財政撥款接近50%,是最主要最穩定的經費來源,其他收入大多也與國家直接或間接投入相關,捐贈基金籌措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基金規模還是對學校財務的貢獻上都與世界頂尖高校相差甚遠。
當前,受新冠疫情的沖擊,世界經濟有可能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非常大。與此同時,在“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期、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攻堅期,中國高校對各種資源特別是資金的需求量很大,因此要強化高校的競爭意識、服務意識、開拓意識,加強與社會的橫向聯系,深入挖掘自身的人才、科研、文化等優勢,增強汲取、轉化資源的能力,多渠道為學校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同時,要落實中央“過緊日子”的要求,勤儉辦學、厲行節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一定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始終聚焦學校主責主業,瞄準重大戰略發展方向持續用力,不斷提升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
【作者邱水平: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
原載2020年第19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作者: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