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化是誰提出的_中國教育產業化之父
教育是國人永遠關注的話題。五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兩個詞條#學歷大幅貶值了嗎##教育回報率越來越低了嗎#就掛在了熱搜。大家好,我是裁縫,今天再來聊聊教育這件事。
根據媒體報道,202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79萬,每年的出生人口才900多萬,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網上有相當一部分人群認為“20年前的100元和現在的100元購買力是不一樣的,學歷也是同理。現在考不上211相當于十年前沒考上本科,現在考不上985相當于二十年前沒考上本科“。這是過去二十多年輿論宣傳的學歷出身論導致的現象,全然忽視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讓你覺得自己就業不好是因為當初學校不夠好,何嘗不是一種PUA?
而現實是,中國人大,頂尖的文科類985學校,他們的畢業工作簽約率也在崩潰。而另一方面比亞迪發布喜報,招聘了不少清華北大的學生。道理很簡單,經濟行情好的時候,互聯網、金融等行業開出的薪水更高,自然不愿意去制造業。
1998年,呼吁擴招本科生;2023年,呼吁擴招研究生。湯敏被稱為”教育產業化之父“,他當年提出大學擴招政策,在媒體上被口誅筆伐,報道原話就是:“不知道湯敏先生想過沒有,對于大量來自于中國農村的大學生而言,憑他們千把元的工資,要還清他們父母因為供他們上學而欠下的幾萬元的債務需要幾年?也不知道作為經濟學者的湯先生有沒有想過,如果把農村學生上大學作為一個投資來看,成本和收益的比值如何?”
而事實上,他當年提出的教育擴招壓根就和教育無關,一方面是利用大家相信讀書能致富的心理,大學要擴招,父母會掏錢送孩子去讀書,拉動內需;另一方面是年輕人因為讀書退出勞動力市場,緩解就業壓力,把就業問題留給未來。后面罵了湯敏兩年就不罵了,為什么呢?是經濟發展。經濟高增速帶來大量的高薪就業崗位,才讓高學歷有用。道理很簡單,就是只有在有大量崗位的前提下,學歷才能變現。歡迎留言討論,如果覺得還行,可以關注、點贊、評論,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