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夏區教育局-武漢市江夏區教育局副局長
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和職業幸福的“動力源”,也是學校內涵發展與特色彰顯的“助推器”。然而,時下一些中小學教師的課題研究脫離了教育教學實際,存在好高騖遠、弄虛作假等現象,不僅背離了教科研的初衷與本真,也給“科研興校”蒙上了形式主義的色彩。
造成課題研究“虛大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關鍵因素是課題結題及論文寫作直接與教師評先評優、晉級掛鉤,一些教師便在課題研究方面出現了功利主義傾向,影響了教育生態。
破解中小學課題研究虛化問題,根本在于引導廣大教師正確認識課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倡導教師結合教育教學實踐,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基于真實問題的“草根式”研究,真正發揮課題研究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課題研究如何牽住“真問題”的“牛鼻子”?可以從以下方面精準發力。
課題研究的方向要堅持問題牽引。課題研究源于問題,目的是發現問題、凝練問題、析清問題、解決問題。為此,中小學教師的課題研究應樹立“問題即課題、析因即研究、解決即成果”的理念,研究主題從常態教學中來,又為常態教學服務,在真實問題的牽引下框定內容,向教學具體事件詢問、發問和追問,讓課題研究始終帶著“問號”前行。
課題研究的主體要強化問題意識。教師是課題研究的主體,課堂是催生教育理念和教學改革的“研究基地”。教師在課堂萌生的問題、困惑以及與學生交流碰撞出的火花,都可以成為課題的“原問題”,有利于開展“草根式”微課題研究。教師要善于解剖微課題這個“麻雀”,形成“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課題研究新樣態,讓研究融入教育教學日常,并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現新問題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中使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相連,持續提高自身業務能力,促進專業發展。
課題研究的方法要堅持問題驅動。中小學教師的課題研究不同于專業研究,不能為研究而研究,而要為改變教育實踐而研究。因此,教師進行課題研究要堅持問題驅動策略,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法,按照“發現問題、提出設想、實施研究、評估驗證、總結反思”的循證路徑,落實循證歸因,及時評估并修正課題研究行為,不斷重構與優化實踐,讓課題研究回歸本真,做真實的行動研究。
課題研究的過程要深耕問題解決。課題研究重在過程,較之于結果更有意義、更具實踐價值。學校管理者要端正態度,積極參與研究,讓課題研究過程鮮活、扎實起來。課題主管部門應全程介入,從嚴把關,既要關注課題研究的“兩頭”,更要關注課題研究的中間環節,著重考察教師的參與度、問題的解決度和實踐的有效度,通過考察課題成果的實施和推廣效果,盡可能提高課題研究的效益,為幸福學生、成就教師、發展學校賦能。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教育局)
《中國教師報》2024年06月12日第3版
作者:葉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