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是幾本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漢語國際教育基本素養及基本技能和漢、英(外)雙語知識及實際運用能力,能在各類學校從事國際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和在國內外相關部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從事中外文化交流,以及相關文秘工作的雙語型、跨文化、復合型、實踐型專門人才。
北京大學作為漢語國際教育考研最好的院校之一,是無數人的夢中情校,那么如何進入北京呢?北京每年招收人數是多少呢?下面研晟考研整理了北京大學漢語國際教育考研的相關情況,大家一起看下去吧!
01
院校實力及現狀
北京大學是我國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最早、歷史最長的學校之一, 學院每年招收30余名中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生、10余名中外博士生,中外碩、博士在校生總數為150余人。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是北京大學專門從事國際中文教育的學院,一直承擔北京大學留學生預科、各類校際交流和獎學金留學生、英文授課研究生專業的中文教學工作。目前與多所世界一流大學開展中文教學合作,包括如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美國西北大學、加州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新西蘭梅西大學等。其中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的合作已經持續了20多年。
02
錄取情況分析
首先看一下招生目錄:
從專業課中可以看出北京對于專業性的要求,每個院校都有自己考察的側重點,都會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所需的不同知識背景進行考察,而不是簡單的考察幾門基礎課,想要報考北大漢語國際教育的考生們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再來看看2023年的錄取名單:
從錄取成績可以看出,北大不愧是漢語國際教育考研最好的學校,無論是初試還是復試都能看出北京的難度。不過在這里大家要注意一個問題,成績是相對的,成績高不代表試卷難度低,在考試之前,各位考生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帶著最好的心態和實力去考試,這樣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以下是近三年的數據:
23年分數線:總分350、政治55、英語55、專業課90/90
22年分數線:總分365、政治55、英語55、專業課90/90
21年分數線:總分355、政治55、英語55、專業課90/90
2023錄取
進復試:26人(最高分396、最低分350)
最終錄取17人最高分396、最低分354)
2022錄取
進復試:22人(最高分411、最低分365)
最終錄取17人最高分411、最低分365)
2021錄取
進復試:24人(最高分396、最低分356)
最終錄取17人最高分396、最低分360)
通過近三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北京的難度,報考人數逐年增加,進復試和招收人數卻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且錄取分數并不低,可以看出北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熱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錄取分數是相對的,分數低不代表難度低,考生要多做準備。
看完了錄取情況,接下來看一下參考書,看看北京考察的重點在哪里!
03
參考書目
從參考書可以看出北大考察的側重點,雖然參考書不多,但不代表難度低,需要注意的是,參考書畢竟只是起到一個輔助性作用,要想真正上岸還是需要大量刷題和課后知識的補充。
看完了參考書接下來看看北大的真題,來看看北大的真題是否有我們想象中的恐怖!
04
院校真題
從真題中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北京大學的難度,題型主要包括填空、簡答、判斷這3種,對考生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是還是值得挑戰的,希望各位考生能夠發揮出自己最好的實力,一戰上岸!
05
復試要求
復試時間:2023年3月31日(周五)下午1:00開始,請考生于中午12:30到場簽到(需出示學歷學位證書及身份證原件)。
復試方式:線下面試
復試地點: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大樓內,具體教室將另行通知。
復試確認:學院將會給取得復試資格的考生統一發送郵件,請收到郵件的考生仔細閱讀,并回復郵件確認。
復試內容:面試時間每人20分鐘,考生回答復試專家組專家的問題,復試重點考察漢語普通話水平、漢語言文字學和文化文學知識、對語言現象的分析能力、教師潛質與綜合素質等,外語聽說能力測試在面試中進行。
06
備考經驗
相信大家在看了參考書和真題后都對北大漢語國際教育考研的初試有了基本了解,下面咱們來聽聽“過來人”的意見,看看上岸的學長學姐是怎么備考的!
考研復習特別忌諱:死記硬背,不動腦筋。題目是會變化的,知識點也是靈活考察的,只有真正理解知識點,你才能在靈活多變的題目中,找到答題思路。同時復習的時候一定要做筆記,方便自己后期回顧知識點。做筆記是一本書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過程,這樣能夠對知識點形成自己的認知。把腦和手結合起來,既要思考也要把思路寫下來,這樣效率才是最高的,不要讓自己的思緒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
上面是北大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上岸的學姐真實經驗分享,作為一名“過來人”,學長學姐踩過的坑都毫無保留的分享出來了,相信大家看了也會有所收獲。經驗分享不僅是考試助力更是好運傳遞,祝愿大家都能夠得償所愿,成功上岸!
以上是24北京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綜合考情分析內容,如需了解更多考研相關知識,關注公眾號:研晟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