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育學院、復旦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招生網
2023年,復旦大學教務處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部署,對標“第一個復旦”建設,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著力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持續強化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牽頭編制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總體方案、基礎學科“成長伙伴”國際暑期學校建設規劃(2023-2025年)。
承辦“101計劃”相關學科核心課程教材主編會議,積極推進“101計劃”核心教材建設。
推薦15名學生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并全部獲批。
持續深化大中銜接,組織化學、遺傳工程、語言學暑期線下研學營,與復興高級中學簽訂“復旦-復興‘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計劃’”,加強與重點中學合作,持續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機制。
持續優化本科專業結構
制定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的實施方案,新設集成電路領軍人才班、物理學英才班、核技術與核工程專業盧鶴紱班及金融學(金融科技方向)等專業方向。
*
集成電路領軍人才班緊緊圍繞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的重大戰略需求,由院士領銜,立足復旦大學集成電路板塊傳統優勢,面向未來布局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科的育人和創新體系,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世界胸懷的集成電路領軍人才。
不斷深化“2+X”培養體系內涵建設
新增2個本科榮譽項目,榮譽項目推廣到27個院系,2023屆有52位畢業生獲得了本科榮譽證書(Degree with honour);新增4個跨學科學程,跨學科學程累計達16個。成立本科榮譽與學程項目專家組,修訂 “本科榮譽項目” “本科學程項目”等管理辦法,加強制度保障。
持續加強五育并舉,新增《溝通心理學》等3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立學校本科美育教學專項工作組和各二級單位美育工作組,“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評價改革實踐”獲評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評價改革優秀案例。
持續以優質課程和精品教材
引領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評選校級優質課程205門,開設“天下之中—漢唐的都城空間與文化融合”和“行走上海”等通識游學課程。新建“走近紅樹林”“鄉村振興的教育賦能”“人類骨骼考古前沿與實踐”“常見疾病與健康促進”等7門復旦行知課程。
新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8門,累計達到100門。
持續推動高水平教材建設,新增“七大系列精品教材”建設項目64項,累計立項115項。
整合各類優質課程資源,試點建設一批理念先進、規范性強、集成度高、適用性好的示范性新形態教材,首批13本數字教材正在陸續出版。
推動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
在市教委指導下,牽頭成立上海高校教師教學發展聯盟,促進上海高校交流互鑒、輻射帶動中西部高校教學數字化轉型,入選“全國高校教師發展中心建設優秀案例”。
組織教師參加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生命科學學院吳燕華獲基礎課程正高組一等獎。
承辦上海高校示范課堂展示交流活動并舉辦“上海高校首屆教學展示交流活動總結會暨復旦大學2023年創新教與學研討會”,50余所高校200余人現場參會,5000余人線上參會。
持續強化高質量實踐育人
啟用元·創中心作為強化實踐育人的重要教學基地,建成包括人工智能等一批科技前沿主題實驗室。自6月底啟用來,中心共舉辦了200多場活動,接待各類參觀參訪2000多人次,涵蓋校企合作交流、學生創新競賽和學術研究匯報、大中銜接活動等;主題實驗室開設了覆蓋專業課、通識教育及創新創業等系列本科生課程,受到學校各單位和廣大師生的關注。
“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FDUROP)申請人數同比大幅增加,全年立項500余項,推薦國家級、上海市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60余項。
支持學生參加高水平學科競賽,4000余名本科生投身各類學科競賽,不少競賽取得歷史佳績:首次榮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最高獎——“高教社杯”, 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中斬國賽1金3銀2銅,其中“循數醫療——臨床專病自動化,單病種管理平臺”項目獲全國總決賽季軍,也是上海市高校首次站上該項比賽最高領獎臺。
舉辦“?政基金”成立25周年慶典活動,出版《李政道與復旦》畫冊,李政道先生親致賀信。
啟動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迎評準備
成立復旦大學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領導小組及工作組,開展審核評估工作專題培訓,啟動迎評準備工作。
總結教育教學改革成效
彰顯“復旦本科”一流品牌
在新一輪教學成果獎評選中表現優異,本科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
來源丨教務處
責編丨章佩林
編輯丨汪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