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教育_蒲公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丨李楨
來源丨2024未來學校教育美學論壇
題圖丨Midjourney
認識自我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在認識自我的過程當中,學校的管理范式要發生改變,它必須以價值旨歸為導向。這種導向就是要把哲學的智慧拉進學校;而自我存在的洞悉和質疑、人生意義的追尋,就是校園生活中最接近的哲學智慧,也是學校教育的精髓所在。
我始終認為,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偉大事業。在教育持續而深刻的影響、塑造、培育和引領下,每一個人都實現了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蛻變。成為有理想追求的的人,成為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人,這是人之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
那么,什么樣的教育才能實現人的發展?
在認識自我中發展學生內驅力
我認為,優質學校做到一定境界,好的標準和呈現方式或許不一樣,但本質都一樣,我們可能更多要思考人在這里起了什么樣的作用。也就是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始終堅持人的發展,遵循人自我發展的規律性。
我理解其規律性就是:我在、我喜歡、我能行、我更好。當一件事情不需要外在的刺激、激勵和控制,人能自覺自愿去做這件事情,內驅力的發展就成為管理的核心要義。
內驅力模型
“我在”,是要被看見,有存在感、有歸屬感;生命的自我悅納就是生命的主動的、客觀性的存在。
單單是“我在”還不行,還要“我喜歡”,因為我是有意識的,我還要進行價值選擇,我要有自主權。所有的學校生活的本質,就是我能否遵從自己真正的喜歡,進行選擇和決策。我們看到的所有五彩斑斕的校園生活就是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這也是自我意識獨立存在和發展的評價準則。
單單“我選擇,我喜歡”還不夠,因為在心理發展當中我們要被重視,這個時候不僅要有“我能行”的勝任感,還要進行自我效能評估;要有積極的情感和情緒體驗,更需要調動自己的意志力,克服困難,承受失敗的挫折,綜合地調控自己的情緒、認知和行為,實現“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
追求“我更好”,是進一步優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反思和審視,完成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達到這個層面的學生,也是學校的榜樣。他們會用自己的示范,引領每個人追求精神的自我超越,這也是每個人終身受用的人生智慧。
好的學校管理,
一定是以“價值領導”為中心
這樣一種哲學的自我洞悉,就要求我們對學校管理范式做出根本性的改變。
我們的“領導觀念”要重視學校價值理念的長期培植,形成“價值共識”。
面向未來的學校管理,一定是“價值領導”,這仍然是今天有思考深度的校長要做的一件事情。要關注人的基本物質需求,關注人的心理發展需求,關注人的道德信念需求。比如“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就是從道德的角度,站在國家意識、家國情懷的角度把人的道德培養和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樹立道德權威和專業權威,在學校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簡單的科層制管理或剛性的制度性管理。
我們的“領導方式”一定是文化浸潤型的,既有人文關懷,又要倡導文化理解。
在學校場域中,領導者要身體力行,以價值共識培育學校的文化內核;以人文關懷,構建民主、公平、關愛、尊重、包容、開放的人文環境;以成長性思維激勵每個人,追求更好的自己和人生意義。
我們的“管理實踐”要把“我”轉化成“我們”,從“個體”到“群體”,形成共享價值。
“共同體”的機制是我們一定要思考的問題。這樣的機制設計,才能夠實現現代學校治理由“一元”走向“多元”,由“自主決策”走向“共同決策”,由“控制”走向“合作”。
在這樣的“價值共識”形成過程中,通過具體的管理實踐,才能夠走向“價值領導”,實現學校治理現代化。
一是管理主體由一元走向多元,形成多元合作共治;運行機制從強制走向互動,平等、民主、協商和共同決策的新型關系;管理過程從集權走向分權,簡政放權、分權學校和社會,“管辦評”分離;實施方式從控制走向合作,強調民主基礎和契約精神;
二是以個人、學校和社會發展為出發點,確立學校的核心價值體系。融合性和真理性,凝練發展愿景、形成價值共識和成長目標;以道德權威和專業權威引領學校發展;
三是以人文關懷為基石,構建民主與對話的治理范式。明確誠實、善良、尊重、責任、公正、民主、包容、合作等人類基本價值和愛國、奉獻、自主、創新、和諧等現代主流價值以及學校特殊價值,進行價值轉化;通過環境、制度和行為等路徑設計,開展智慧實踐。
激勵學生自主、全面
而有個性地發展
當然,這樣一些管理的要義在學校的表現就是:提煉發展愿景,形成價值共識,構建培養目標;有了這樣的目標體系,教育哲學體系才能夠在“價值治理”過程中轉化為環境設計、制度設計和行為設計。
比如我們在學校看到的物理空間,是一種環境設計;看到的課程單元和教學教研,是一種制度設計;看到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豐富的實踐和體驗,這是一種行為設計。在這些設計的背后,教育哲學的思想引領非常重要,但這些所有實踐的背后,本質上都是要促進人的發展。
我們強調要從“生存”走向“生活”,要激勵學生自主、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我們聚焦學生的發展,研究學生自我發展的心理規律,圍繞激勵自我、拓展自我和提升自我三個維度進行制度設計。
1
激勵自我——自我悅納、自我選擇
科技節、戲劇節、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詩詞大會、音樂會、關東年貨節、心理健康周、安全教育周、節日主題課程、自我教育課程、紅領巾課程、團校等;
2
拓展自我——自我調控、自我管理
學生管理委員會、值周班、禮儀隊、升旗儀式、社團共同體(涵蓋科技創新、傳統文化、藝術體育等)、學科和跨學科主題拓展活動、校園節日活動;
3
提升自我——自主實踐、自強進取
博物館、科技館等研學和館校共建課程、現代農業、遠足和野外生存訓練、高科技企業走訪、社區主題系列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
學校所有活動就不是散的,而是以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成長階段性和規律性進行組織實施,從目標到流程,從內容到策略、從實施到評價,實現價值領導的智慧實踐。每一位校長和組織者都秉承這樣一種教育理念來實施學校管理,學校就會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教育生態。
讓學生體會每日成長的意義
是學校教育的根本
我們認識到人的自我發展有階段性,在學校要選擇價值領導的管理范式,這些還不是根本,哲學的意義在于把自己活出價值和意義,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是學校細微之處的偉大的精髓。
我們都在追求有意義的人生。近代的德國思想家馬克思·韋伯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的動物”,就是說人要有意識地創造“意義”;胡適先生講:“人生的意義全是自己尋出來,造出來的;你若發憤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去創造生命的意義,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了。”
學生在學校成長一日,就應該體會一日的意義,這是學校的偉大所在。這種意義不是空泛的,它是一些實實在在的校園生活和清晰可見的實踐路徑。
我們通過四個維度的“意義”來落地學校的管理實踐,也就是從課程的意義、課堂的意義、活動的意義和實踐的意義設計實踐路徑,涵蓋了學校管理的核心維度。
1
“課程的意義”——從知識到文化
將學科知識、方法和內隱的文化價值統整于課程中;在對話、合作和深度溝通中,實現個人的經驗世界與社會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意義溝通和轉換。它是“知情意行”一致性的系統活動。
2
“課堂的意義”——從傳授到學習
在意義課堂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多維協同活動中,教師引領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自我經驗與學科概念的意義聯結,建立心理、個人和道德等多層的復雜關系,建構個體學習有價值的心理意義。
3
“活動的意義”——從參與到自覺
在豐富有選擇的活動中感受生命的充實性和意義性;對個體有意義的生活給予滋養和護持。在多元活動中,生成、體驗和找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
4
“實踐的意義”——從學校到社會
從學校到社會,統整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激勵學生自主觀察世界,主動體驗和認識世界,促進學生個體與社會、國家和世界建立意義聯結。
具體實踐方案包括:
1
統整課程
建立“三級七維”課程體系。在語言與文學、數學、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創意、交往與合作”七個維度,構建了基礎-拓展-主題課程體系,強化了學科內、跨學科、超學科三類統整課程中的課程文化價值,從一維走向多維;
2
意義課堂
通過學校、跨校、區域、省市四級教研活動,持續開展“學為中心”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課堂”研究;聚焦師生觀念和行為改變,形成系列化的迭代研究成果,從經驗走向理論;
3
主題活動
講師德故事、年級德育主題活動、書香校園、儀式典禮活動、校園節日活動、傳統節日活動、社團活動、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家校共育活動等,從重復走向進階;
4
拓展實踐
形成序列化、主題化、課程化的主題實踐活動,(場館、基地、社區、企事業、鄉村等),讓學生參與到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中,從生存走向生活。
好的教育生態,來自于校園中每個人在平凡中的拔節成長,關注每個人自我成長的發展規律性和階段性。讓溫暖的關愛,逐夢星辰大海的勇氣,和逆風而行的堅守,成為我們一起踏浪而行的價值追求。
責編丨劉寬
美編丨張天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