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并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
其中,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拓展了傳統教育觀念,對把握思政課教學規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教育的組織形式發生重大變化,更加凸顯出隱性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必須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是對當前教育環境的深刻認識。當今社會,經濟社會轉型,互聯網快速發展,人工智能興起,這些都是教育面臨的大環境特征。無論是思想多元化的成年人,還是尚未成熟的年輕人,都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正是因為這樣的現狀,我們必須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尤其是要突出隱性教育的功能,從而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一方面發揮理直氣壯的顯性教育功能,把事實講清楚,把觀點說明白,把道理講透徹。
另一方面更要發揮隱性教育功能,動之以情,以“隨風潛入夜”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新的環境需要新的方法,絕不可在復雜的世界中用簡單直接的方法來闡釋道理,更不能一勞永逸、方法陳舊。
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是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精準把握。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熱情向上,充滿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新技術掌握迅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大大增強。
另一方面,過多的信息量、過多的泛娛樂化可能讓年輕人失去價值判斷的能力與自我管理的能力,甚至解構崇高、自我頹廢、崇尚虛無。
因此,單一的顯性教育往往力不從心,甚至適得其反。而隱性教育更加符合年輕人的情緒波動與思維習慣,更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并調動其參與度,無形之中提高他們的熱情和主動,從而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
在大學生的世界里,依靠隱性教育來打開思想的大門,往往事半功倍。
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是對教育心理學的有效應用。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反映教與學過程中雙主體的心理狀態,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啟迪。
顯性教育突出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雖然教師和學生能夠從心理上更快接受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但是學生難免會根據自身意愿判定所學內容是否有實際作用,忽略或不配合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減弱教育的實效性。
而隱性教育因潛在的方式,潛移默化的節奏,追求情感認同的手段以及由內而外的感召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與顯性教育目標一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不僅促進教與學、德育目標的實現,也使得學生從心理上更加認同教育內容。
科學認識隱性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利用不到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以來都以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更加重視課堂理論知識的直接灌輸,缺乏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挖掘,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隱性因素作用還不夠。
高校思政課教師習慣于運用教科書上的固有內容,對學生直接進行理論教授,較少將知識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中去啟發和引導學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長期受顯性教育的影響,已經形成顯性教育為主的思想認識,在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多是將教育資源作為顯性教育的載體對教育者進行知識傳播,忽略了隱性教育資源的作用,如對網絡平臺、校園廣播、文化活動、橫幅海報等運用不足。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與內容不協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內容通過形式展現出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但在實際的隱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往往出現形式泛化的現象,直接影響教育效果。
運用網絡載體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盡管很多高校開始重視和開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期發揮網絡隱性教育的重大價值,但也面臨很多的問題和挑戰,如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度不夠,形式大于內容,難以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一體化發展。
多樣化的教育形式確實會得到學生的青睞,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和吸收,但是如果在實施過程中,側重形式的新穎性,而忽視教育內容的理論性,難免有形式主義傾向,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較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好隱性因素的影響作用,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由于隱性教育效果不能立竿見影,沒有明顯的評價標準,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往往選擇通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教學目標和任務,而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僅僅當作課外活動來開展,或者列為學校文化建設內容,人力、物力、財力等支持不夠。
部分教育者認為只要學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即可,使得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顯性教育的傳授,往往以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學生德育的標準,導致部分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得受教育者主體性缺失。
加快發展隱性教育的基本路徑
大力增強教師隱性教育功能。
第一,高度發揮教師的作用,轉變部分教師只重視顯性教育的陳舊觀念,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教師認識到隱性教育的重要性。要建立各類支持、保障、激勵系統,確保隱性教育落實到位。
第二,廣泛推行“課程思政”,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資源,建立各類課程的主渠道,發揮協同效應。在理工科類課程中,鼓勵教師把握其科技強國的隱性教育資源,培養學生追求科技進步的信念。在人文社科類課程中,教師通過挖掘文化自信的隱性教育資源,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水平。以此類推,建立各類課程的隱性教育載體。
第三,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讓具備高尚情懷和良好素養的教師成為學生“偶像”,通過教師自身影響力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堅定其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信心與決心。
大力增強校園隱性教育功能。校園是學生常年浸潤的地方,是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應堅持以整體思維來規劃和設計校園環境,充分利用一草一木一石一樹講好故事,發揮育人功能,使校園環境成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課堂。
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學通過設立“沒有圍墻”的校園,有效推動開放、合作、共享的理念融入學生學習和生活,從而發揮了校園獨特的隱性教育功能。
除了校園格局,校園文化氛圍是另一個重要的隱性教育載體。一方面,學校應梳理和總結校史,將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使每一個學生從歷史發展中正確認識和熱愛校園、祖國。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學生組織豐富多樣的社團、班級等課外活動,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增進友誼,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同時,整合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提供各類鍛煉機會,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大力增強全媒體隱性教育功能。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就需要我們把思政課與全媒體深入結合,讓具備隱性教育功能的教育無處不在、無所不及,從而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思政課隱性教育的重要陣地“兩微一端”,把全媒體真正作為思政課的重要環節來抓,切實轉變觀念,發揮全媒體獨特功能,實現全媒體與其他課堂的協同運行。
建立政治敏感度強、專業水平高、擅于把握青年學生特征的全媒體運營團隊,創作真正能夠打動學生心靈的優秀作品。
充分挖掘貼近青年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尋找青年學生的興趣點,并加以引導分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思政課的隱性教育功能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學校在運營和管理媒體平臺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全媒體發布向善向上的優秀作品,并進行網絡評選表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實現思政課堂從教室到媒體空間的成功轉化,以達到全媒體隱性育人的目的。
摘編自《群眾》2020年第5期,原標題為《深刻把握潤物無聲的隱性教育》
作者:謝波(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