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心理學、學前教育心理學書籍
1.心理的基本特性:持續不斷,順序性,呈現出許多階段發展速度不完全一樣,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明顯的個別差異。
2.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概念:是研究0~6歲兒童,是研究人在嬰幼兒階段的心理特征和發展趨勢的學科。
3.感覺和知覺的概念:感覺和知覺是人類復雜心理活動的基礎,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資料來源,是認識活動的開端。
4.學前兒童感覺和知覺(膚覺 視覺 方位感知方面)的發展:膚覺:是一組復合的感覺,包括觸覺 溫覺 痛覺等。(膚覺具有性別差異,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
觸覺是皮膚受到機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覺。
溫覺是皮膚對外界溫度的感覺。
痛覺是皮膚對傷害性刺激的感覺。
視覺:可見光對眼睛視網膜的刺激產生視覺,眼睛是所有感覺器官中最活躍 最重要 最主動的感覺器官。
方位感知方面:方位知覺是對上下 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方位知覺的高級形態不僅包括以自身為中心,還包括以外物體的基準為方位感知。
5.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6.學前兒童注意的主要特點:學前兒童無意注意的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開始迅速發展。
無意注意是指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的目的在必要時需要一定對意志努力的注意。
7.記憶的概念:記憶是一個人對自身經驗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過程。
8.幼兒的記憶發展:(識記、再認與回憶、記憶恢復、記憶策略)
識記: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
無意識記是幼兒主要的記憶形式,引起幼兒無意識記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其中幼兒的情緒狀態是影響無意識記的關鍵因素。
有意識記是具有自覺的識記目的,需要一定的識記方法,需要意志努力的識記。
兒童有意識地的效果。受活動動機和活動性質制約。
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再認與回憶:幼兒已經具有較強的再認能力,而且再認能力把回憶能力強。(幼兒目標明確活動中會議效果明顯提高)。
記憶恢復現象:是幼兒特殊的記憶現象。
記憶策略:是指為了提高記憶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對記憶活動有意識控制的心理活動。
記憶策略分為:視覺復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復述策略,組織性策略,提取策略。
9.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10.學前兒童想象的特點:1.主題與時間不穩定易變換。
2.不易分清想象與現實之間的界線,幼兒言談中常常有虛構的成分,對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節往往加以夸大,分不清想象與現實的關系,是幼兒想象的最普遍 最重要年齡特征,這也是成人理解幼兒想象的重要基點。
3.缺之計劃性和預定的目的,只滿足于想象過程的本身。
4.想象的創造成分還保留在具體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語詞水平上進行創造性想象。
11.思維的概念: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12.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從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路線逐步成熟。
13.幼兒的表征現象:兒童開始在頭腦中運用表象預設動作的進程和結果,這就是表征。嬰兒能表現出延遲模仿,可能意味著表征的開始。
14.情緒和情感的概念: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內外環境變化產生的體驗。
15.學前兒童情緒調控的發展趨勢:①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②情緒的穩定性提高。③情緒的情感從外顯到內隱。
16.影響學前兒童情緒調控的因素:父母的影響,同伴的影響,教師的影響。
17.社會化的概念:指兒童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步獨立地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的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
18.學前兒童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的發展:語音:①6~12個月大時,開始對外部的語音世界加以組織,形成一個與母語相適應的原型語音結構。
②從1歲末到1歲半,嬰兒在成人的反復教育下,開始把他們所發出的聲音逐漸與某一特定的具體事物聯系起來,以后只要聽到這個詞的聲音就能引起相應的反應。
③1歲半到3歲,兒童的語言處于積極發展的階段,到3歲末時,他們已經理解了從感知語言到說出語言的過渡,為語言發展奠定了基礎。
④4歲以上4歲左右的兒童,發音的正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詞匯:①詞匯數量的增加。3-6歲兒童是詞匯量增加較快的時期,6歲兒童較3歲兒童
的詞匯量增加了三四倍。)
②詞類范圍的擴大。詞從語法上可分為實詞和虛詞。兒童掌握詞的類型由少至多,體現了一定的順序。兒童一般先掌握實詞,再掌握虛詞。
語法結構:①從渾沌一體到逐步分化。②句子結構從簡單到復雜。③句子結構從不完整到完整。④句子長度有短到長。
19.學前兒童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①合適的表達方式。②連貫的復述能力。③行動的調節能力。④語言發展中的個別差異。
20.依戀的概念及其類型:概念:依戀是兒童對養育者形成持久的、穩定的小情感關系。類型: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