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教育-安吉教育局網站在那里
2020年1月,以吸引全世界政治、企業、文化領袖共同影響全球及區域發展進程為使命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了《未來學校:定義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新教育模式》(Schools of the Future Defining New Models of Education for the FourthIndustrial Revolution)白皮書,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提出了《教育4.0全球框架》,從學習空間、教學內容、授課方法等多個維度,提煉出有別于傳統的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變革與創新方面,中國近年來亦表現不俗,其中,安吉游戲的做法與經驗,在白皮書的“未來學校典型案例”中榜上有名。
“教育4.0時代”來了,我們要怎么做,才能與時俱進不掉隊?本文來源于《上海教育-環球教育時訊》2020年7月刊,作者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唐科莉。
“教育4.0”
→
5大關鍵轉變
一、未來學校的學習空間
由于學習日益變得更加終身化,并經常在傳統校園之外發生,因此,世界經濟論壇構建的《教育4.0全球框架》提出了“未來學校”的新定義,它除了包含傳統學校的學習,還包含課外計劃和其他任何學習發生的地方。
組織方在全球遴選的未來學校典范中既有實體學校(如芬蘭南塔皮奧拉高中、阿曼英式國際學校),也有高質量學校網絡(如美國前景特許學校和馬里卡巴庫學院);既有完全融入自然的學校(如印尼綠色學校),也有遠程教育模式(如肯尼亞卡庫瑪項目創新實驗學校)、虛擬全球學習者社區(如西班牙IEARN)、課外計劃(如加拿大“知識社會”項目)、移動拖車實驗室(如美國塔拉哈西社區學院創新中心)。
這些未來學校典范構建的全新的未來學習空間,正為促進全球教育系統革新注入靈感。
二、“以人為本的技能”是核心
技能《未來學校》白皮書中特別強調,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除了硬技能(hard skills)培養,如技術設計和數據分析等之外,全球學校系統還必須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技能”(human-centric skills)——合作、同理心、社會意識及全球公民意識(cooperation, empathy, social awareness and global citizenship)等,這些技能才能夠確保兒童承擔塑造包容而公平的未來社會的責任。
圖:微軟開設的在線AI學校
三、學習內容的四大轉變
世界經濟論壇認為,希望兒童成為未來經濟的貢獻者以及未來社會負責任的、積極的公民,教育系統必須培養兒童四項關鍵技能:全球公民技能、創新和創造力技能、技術技能、人際交往技能。
為此,教育內容必須實現以下轉變,并將這些技能的培養融入可實施的課程大綱中,才能確保學習始終面向未來。
01 必須聚焦全球公民技能的培養
世界經濟論壇認為,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創造了一個更加相互依賴的世界,并為公民個體在全球范圍內應對這些挑戰提供了機會。為了培養能夠創造一個更具凝聚力的世界的未來公民,學校系統必須努力幫助兒童形成對于更廣泛的世界的普遍認識,理解全球問題的相關性,認識自身在全球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的責任,提高他們的能動性。
《未來學校》白皮書還指出:目前以全球公民技能為聚焦點的課程框架已經存在,現在就可以將其融入現有課程中。
如“可持續發展視角”就可以融入某個科學技術教育項目中;“全球意識”也可以通過用世界各國不同的人的視角探索某個歷史事件得到培養。
全球公民教育也可以在課外通過一些活動(如志愿者、社區服務和競選活動)進行實施。VR技術(Virtual Reality)可以將學習者帶入虛擬的新環境,從而把他們和世界上不同地方面臨的挑戰聯系起來。
社交媒體也能幫助兒童圍繞全球問題進行探討。
各國政府還可以通過制訂明確的國家標準來促進對本國兒童全球公民意識的培養。如意大利教育部部長最近就宣布,作為國家課程的一部分,公立學校各年級所有學生都需要學習“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課程。作為新的英國威爾士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威爾士2022課程標準》將“培養有道德的、理性的威爾士和世界公民”列為新課程的四個關鍵學習領域之一。
02 必須重視創新和創造力技能的培養
世界經濟論壇認為,創新、靈活性和變革適應性已經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社會發展和價值創造的主要驅動力。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中,那些能快速產生并實施新想法、流程和產品的國家最具競爭優勢。
要想對未來經濟做出積極貢獻,兒童必須具備產生新想法并將這些想法轉化為可行的、被采納的解決方案、產品和系統所需的技能——如好奇心、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系統性分析能力——所有這些都是未來幾年勞動力市場的高需求技能。
《未來學校》白皮書建議通過游戲學習促進兒童創新技能的培養。如在芬蘭、新西蘭和愛沙尼亞,游戲學習已經被廣泛應用,并構成學前教育的基礎。與多樣化背景的人合作也有助于培養創新技能。
學校在招生及課堂分組中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多元化背景,包括性別、種族、宗教、能力、性取向和語言的多樣性。在線教育和編程游戲可以增強兒童體驗,確保他們將學習置于情境中,并將他們的創造力注入自己所創造的虛擬世界中。
03 必須重視技術技能的培養
世界經濟論壇認為,為了充分挖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全部潛力,企業和經濟體必須培養未來勞動力的技術技能。《未來學校》白皮書建議,教育系統在培養兒童的技術技能的同時,也要讓他們理解技術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技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力。
例如英國有99%的教師贊同讓技術技能培養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教育技術也可以促進這些技能的培養。如編程學院(Code Academy)正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資源,通過創造獨特的交互式故事、動畫、游戲、音樂與藝術形式,幫助學生提高數字技術應用的流暢性。
在國家層面,很多國家的教育部就在促進兒童的技術技能培養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如阿聯酋教育部推出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競賽,每年吸引超過3000名年輕人參加機器人、編程和技術競賽。
04 必須更強調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
世界經濟論壇認為,由于技術不斷使常規任務自動化,“以人為本的技能”(human-centric skills),如領導力、社會影響、情商等未來高需求的人際技能,在職場上提供了超越機器的獨特優勢。
《未來學校》白皮書提出,強調文化意識和多樣性的教學是實現這一學習轉變的途徑之一;確保學校和課堂的多樣性是培養兒童人際交往技能的又一途徑。而將世界上不同地方的課堂連接起來的溝通技術可以支持這類學習,讓學生在由全世界學習者構成的真正的全球化團隊同完成項目。
圖:全球各國教學風格特征(顏色越深,教學方式更具創新性)
四、學習體驗的四大轉變
世界經濟論壇認為:教育內容的轉變還必須配合教學與學習方式的創新,需要對學習這一過程本身進行根本性的重新設計。學生在“教育4.0時代”的學習體驗具有以下四個關鍵特征——
01 個性化與自定步調的學習
世界經濟論壇強調,今天的兒童成長于有豐富的選擇和由技術開啟的個性化體驗的世界。未來需要更加個性化和靈活的教育模式,不僅確保學習更密切地反映學校之外工作和生活的現實,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學業表現。
《未來學校》白皮書指出,個性化學習可以通過多種路徑提供:為學生提供多個選擇以展示他們的知識(如陳述、唱歌、視頻等);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讓兒童選擇他們關注的領域;創建靈活的實體和數字化學習空間,等等。
學生還可以通過使用數字化課件(如可汗學院提供的)進行學習,教師作為答疑者出現。一些教育技術公司正通過支持課外學習促進定制化學習體驗。
如中國的(17Zuoye)平臺上提供的學習內容與《國家課程標準》相統一,同時提供個性化家庭作業支持,并基于學生的技能和掌握水平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等。
02 容易獲得并具有包容性的渠道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盡管最近幾十年間公共教育大規模擴張,但學習對于世界上許多兒童而言仍然是不可獲得的。
目前,全世界有2.58億小學和中學學齡兒童失學。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私立教育作為表現不佳的公立教育體系的一個備選方案出現,但這樣的高質量學習的高昂成本讓許多人無法獲得。
此外,還有9300萬~1.5億殘障兒童無法獲得常規的學校教育。由于教育一直是社會流動與個人幸福的一個主要驅動力,因此學習系統必須變得更加容易獲得、更具包容性,否則按照目前的趨勢,不公平狀況將進一步惡化。
03 基于問題與合作的學習
世界經濟論壇認為,今天的創新驅動型經濟依靠全新的想法、服務、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創建,并沒有流程或公式可以依靠。許多情況下,對于相同的問題可能存在多個解決方案。
為適應新經濟型態,教育系統需要從基于知識、技能的學習轉向基于問題的學習。課堂必須確保兒童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比較各種結果,而不是找到唯一的正確答案。實現這一轉變還需要兒童合作,交流和改進彼此的想法。
04 終身且由學生驅動的學習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2年,每個人將平均需要增加101天的學習時間,才能跟上不斷變化的工作世界。因此,各國必須打造新的教育系統,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終身學習以駕馭未來對技能要求日益苛刻的職業生涯。
要培養學生對終身學習的熱愛,教育系統還需要從現在的“為特定獎勵或者通過標準化測試而學習”向“為學習而學習”轉變。
《未來學校》白皮書認為,政府可以推動這一轉變。如芬蘭沒有國家層面的標準化測試,而是選擇抽取學生樣本對學習進行評價,以確保兒童關注學習的樂趣而沒有評估壓力。
圖:教育4.0全球框架
五、推動教育創新的有效教學法
教學法是支撐教育系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原理的結合。《未來學校》白皮書中倡導五種重要的教學法以推動教育系統創新——
01 好玩的教學法(Playful)
這種方法營造了令人愉快的體驗,確保兒童通過積極思考和社會交流找到學習的意義。這種方法包括自由玩耍、有指導的游戲和比賽等。在芬蘭、新西蘭和愛沙尼亞,游戲學習已經被廣泛應用,并構成學前教育的基礎。
由樂高基金會、《國家地理》雜志、聯合利華公司、宜家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組織的“真實游戲聯盟”(The Real Play Coalition),提供了大量能在家庭或學校開展的游戲活動資源,旨在通過游戲學習,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技能。
02 體驗式的教學法(Experiential)
這種方法將學習內容融入到真實的應用中,如基于項目和基于探究的學習。例如,微軟與加拿大“知識社會項目”(The Knowledge Society(一個課外活動計劃)合作,為高中生提供公司面對的真實挑戰。在一個項目中,微軟要求學習者評價公司的“人工智能學校”(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hool),并就戰略發展方向提供反饋。
03 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這種方法支持問題解決,確保學生能夠應用計算思維解決問題。該方法結合了數學、科學和數字化技能,能幫助學生理解、界定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掌握了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之后,學生可以選擇使用一些工具,如Raspberry Pi或者Scratch設計一個網站,來增強公眾對這一全球挑戰的認識。
04 具身教學法(Embodied)
這種方法通過運動將身體融入學習中。如作為未來學校典范之一的印尼綠色學校,就讓學生走進自然世界,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同理心和創新思維技能。
05 多元識讀教學法(Multiliteracy)
這種方法側重于文化多樣化以及語言使用和分享的多個途徑,并將學習與文化意識聯系起來。如學校招生和課堂分組時會考慮多樣性,包括性別、種族、宗教、能力、性取向和語言的多樣性。
#鏈接#
→
中國的安吉游戲
主題:引導一場兒童主導的學習和發現革命
安吉游戲(Anji Play)是一門形成于2000年的幼兒課程,旨在引導一場真正的兒童主導的學習和發現革命。該項目致力于游戲學習,適用于任何學習情境。
它首次在浙江省的14,000名兒童中實施,目前已經推廣到全中國的100所公立學校,并在美國、歐洲和非洲開展試點,力圖將安吉游戲變成國際學前教育的一種新模式。
任何環境都可以成為一個學習環境
安吉課程使用真正的游戲作為學習的工具。該模式的基本假設是:任何環境都可以成為一個學習環境。參與該項目的兒童每天至少進行90分鐘的戶外游戲,使用的材料包括樓梯、水桶和攀爬立方體等。
無論是在室內還是戶外,安吉游戲項目的兒童都能自由選擇他們希望參加的活動。
項目的實施方式是在一定時間內將兒童集中起來,開展不受打擾的探索與發現,然后留出時間讓他們進行反思。兒童從成人提供的游戲材料包中按需取用,自行決定是參與小組游戲還是獨自游戲。
活動結束時,學生反思他們所學并分享體驗。此外,兒童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表達他們的反思成果,視覺的、語言的、抽象的或具體的,都可以。
在安吉游戲中,兒童完全自主決定學習進度,并主導他們的學習過程。教師和成人在整個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充當的主要角色是支持者,禁止他們以任何方式操縱游戲。支持者們只需密切觀察兒童的交流和問題解決行為,并記錄下來即可。
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材料
安吉游戲項目組會就能夠促進真正的游戲的各種材料提供指導。這些材料一般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在社區里就很容易找到;也可以是二手的或者課堂上用到的教學材料。例如,一些安吉游戲的活動只需要兒童接觸大自然,如樹、水和山就夠了。
安吉游戲模式作為一個全球現象正在引起國際教育界的關注,它將基于游戲的學習哲學推廣到全世界低收入家庭的兒童中。例如美國一家城市幼兒游戲中心就在當地啟動了首個安吉游戲的試點,并計劃到2022年將這一模式擴大,覆蓋1100名低收入家庭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