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重要性—性教育重要性的證據
7~11歲的孩子在思考上,其邏輯、彈性與組織能力都有大幅進展。大概在7歲時了解到性別是永恒不變的;8~9歲之后,已經不用外觀暗示,而清楚知道性征才是辨識性別方式,對性別知識持續增加,但會變得有彈性,也開始對跨性別的行為和外觀接受度增加。
在互聯網資訊發達的今天,很多廣告也好、圖片也罷,難免會有性暗示內容被孩子看到,很難禁止、限制這些信息入侵。家長這時候可以扮演引導者角色,當孩子性提問時,勿大驚、責備,甚至覺得羞恥。
然而在日常中看到,很多家長會直接忽略,回應孩子“你問那么多干嘛!”“小孩不能問這種事情!”長此以往反而適得其反,好奇的種子一旦埋下,很容易從其他同齡人或網絡上獲得不正確性知識。
所以,當你聽到孩子性問題時,首先要安頓好自己的情緒,以不評論、不批判方式接納。練習平靜傾聽孩子想法,了解孩子從哪兒獲得的相關信息,之后正視/正確回答孩子的提問,避免用隱晦/暗示的字眼回應。當父母親無法回答時,陪伴孩子一起找資料、討論,協助孩子在過程中獲得清楚且正確信息。
在兒童晚期或青少年期,開始經驗且感受到性吸引,隱約可以意識到自己的性傾向。
往往這個階段男生出現遺精,女生出現“姨媽”。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進入到“性別強化”階段,開始吸收更多性別相關行為、情感、活動,好讓自己可被異性所接受與喜愛。
例如:少女會對女性事物更加有興趣,模仿認同的偶像、同齡人妝扮,放棄兒時男生化的行為;男孩兒則會從電視、同齡人之間、網絡等途徑,模仿男性裝扮或事物,像是男人抽煙、喝酒、說話口氣/姿勢、“中二行為”等。
青春期的他們往往更容易借由網絡、社會暗示、同齡人模仿來獲得性知識。
目前互聯網信息充沛、多樣及快速便利,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觸到資訊。由于缺乏正確兩性互動知識,網絡上的資訊多樣且快速,變成是青少年建構其性知識與性觀念的重要來源。青少年開始進入自我認同階段,將互相矛盾的自我統整、架構成為完整的自己。
根據哈佛大學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教授的說法,青少年會經歷認同危機,在自我追尋中因不能夠或不容易獲得自我肯定而感到內心焦慮的一種狀態,這是一種短暫、矛盾的壓力階段。
同齡人之間可能會由情緒支持、協助以及相互認同等方式,幫助自我去探索各種選項。
而根據近幾年各地調查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性失誤和性犯罪的高發人群,也是違法犯罪的主要受害對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 中學生早戀觀象。根據一項針對中學生的1754份問卷調查,中學生早戀的比例為:初中學生占13.5%,高中學生占25.6%,但實際情況可能更多。
- 2. 婚前性行為。我國婚前性行為普遍存在,據北京市對3034例婚前保健者的調查結果為有性行為者占45.51%;上海市對2580對婚前體檢者的調查結果顯示,69.34%有過性經歷。
- 3. 未婚先孕。未婚同居導致未婚懷孕及人工流產者較多,據報道,1998年以來,在北京婦產醫院接受中期引產手術的女性中一半是未婚青年,其中20歲以下的女孩子占14%。
- 4. 早婚早育。國家計生委1998年10月對四川I農村計劃生育工作檢查結果,18個村1993年以來各年平均早婚率為11.8%。早婚往往造成早育,直接沖擊計劃生育目標的實現。
- 5.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在青少年性違法犯罪中極為突出。女青年人數持續增加,在一些城市、交通沿線及礦區形成職業化的群體,且年齡在18歲至24歲的占60~70%。
- 6. 性病艾滋病流行。我國登記報告性病、艾滋病人數逐年增加,特別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快速上升。據調查表明,在性病、艾滋病人群中,青少年竟占總數的近50%。
- 7. 性犯罪率較高。我國各地相關資料顯示,青少年中因犯性罪錯的占總犯罪率的30%左右。四川省合江縣檢察院2000年間辦理在校生(14~18歲)犯罪人數26人,其中、等性犯罪人數占在校生犯罪人數的34%。
- 8. 性知識貧乏。據調查資料顯示,進入青春期時84%的孩子對應有的性知識一無所知、;邊遠農村青少年性無知者為數甚多。根據對大、中學校、近郊、農村調查發現,15—22歲的未婚青少年雖然對性、避孕和性病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但仍較膚淺和不足。
所以還是建議,家長和老師必須采取積極態度,通過正常渠道,如學校的生理衛生課、青春期生理與心理讀物以及教師和家長的正面講授來使子女獲得系統的性知識,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探索生育的奧秘。這對孩子來說,將是一份正向引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夏卉芳.不同層次學生性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與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9,28(12):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