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理論(活教育理論確定的課程目標是)
以張桂梅老師為例:愿以寸心寄華夏,且將歲月贈山河)
董麗梅,高級教師,北航云南創新院實驗學校 化學教育
朱華,高級教師,北航云南創新院實驗學校 歷史教師
北航云南創新院實驗學校 朱華 董麗梅
昆明市盤龍區區長高庚在2023年6月高考調研時強調“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教育是民生工作的大事,新時代做教育一定要以“服務學生為宗旨”,要切實以學生利益為核心,為學生保駕護航。諸如檢查水電和教室衛生是保障學生有明亮、干凈、舒適的教室輕松應考;檢查食堂是保證學生能吃上安全、可口的飯菜;監考和巡考是讓學生心里踏實,而不是害怕。
新時代下,教師角色正從傳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助力學生發展的服務者。這一轉變要求教師需以服務學生為宗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潛能,塑造學生品格,使教育更貼近學生的需求和成長。且以張桂梅老師為例,以“服務學生”為視角,對新時代教師角色轉變作簡要分析。
張桂梅老師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教師角色的轉變,以服務學生為宗旨。在家庭變故后,選擇投身山區教育,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為免費女高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其無私奉獻、堅韌執著的品質為全國乃至世界所矚目。
一、教學方式接地氣—從“逼著學”到“我要學”
傳統認知里,師生往往是教學兩元對立的關系。《兌命》曰:“學學半”。良好的教學方式應當是教學相長,師生共同在學習中進步。張老師曾談到她的第一堂課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可能是過于緊張,抑或經驗缺乏,板書也未掌握要領,遭到班里同學嘲笑,有學生甚至離開座位玩起石子。面對此情,她一下子沒控制住情緒,發脾氣后紅著眼跑回辦公室,一堂課都沒有完成閉環,初課以失敗告終,有放棄教書念頭,然班里幾位學生前來道歉認錯,此舉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她選擇妥協并留下來。立志要成為好老師。自此,專業上她刻苦鉆研教材認真備課授課,反思教學、練習板書,生活上她關心學生,部分離家遠的,為省路費,直到放寒暑假才回去,于是,周六晚上,張老師領著他們做游戲、看電影,把親友送給的營養品與學生共享。張老師的做法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都樂此不疲的向她請教。中考在即,張老師害怕給學生帶來壓力,改變教學策略,不提“中考”兩字,少批評、多鼓勵。啟發、培養學生各項能力,她的班級打破多項紀錄取得優異成績,她也被州里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張老師注意與學生溝通情感,師生早已達成默契,孩子們完成了由“逼著學”到“主動學”。張老師不僅傳授學生知識,還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創新,循循善誘,精準施教突顯服務學生的宗旨。
二、師生平等,友誼互換—“張媽媽”有許多“兒女”
教育發展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新時代教師定位不斷“更新”,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學會與學生交朋友,是教師踐行“服務學生”的好途徑。
張老師未育子女,卻有眾多“女兒”,被親切稱為“張媽媽”。在華坪民中任教時,發現班里有一個傈僳族小姑娘的性格內向,衣服很少換洗,學習落后,常在哀嘆。張老師私下了解情況,得知該生比較困難,張老師就將包括丈夫在世時送她的花襯衣在內的兩套衣服送給該生,后來她還幫其墊交書費,功課上為她查缺補漏,一天小姑娘對著張老師由衷的叫了聲“媽媽”,由此女兒從一個變為兩個,越來越多……張老師陪護學生成長過程中,踐行著師生平等,友誼互換的教育理念,與學生建立親密關系,促進了學習氛圍的形成,為學生提供愉快、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愿意與其分享問題和困擾,使得教學更具人性化。
三、實地家訪—屢試不爽的“大招”
信息交流不暢通的時代,家訪是教師的必修課。張老師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示范。
張桂梅老師深入學生的家,進行實地家訪,這種關懷不僅讓她更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境,也為建立緊密的家校聯系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天上課時,發現班里出現了“空座位”,造就她第一次的家訪,而這個小女孩家離鄉鎮尚有二十余里,張老師沒舍得坐車去,自己走路前往。身體本就不好的她經過幾個小時的跋山涉水接近崩潰,所幸,張老師的言行感動了家長,答應讓女兒生和她一起返回學校。到校已是凌晨5點,身體嚴重透支的他吃點藥就去給同學們上課。像這樣乃至更遠更困難的家訪不知有多少次,張老師卻笑著說:“家訪越多,流失的學生越少,值得!”
四、困難重重----籌辦女高去“化緣”
“不忘初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張桂梅老師矢志不渝的座右銘,張老師的想法至簡至純:受良好教育的山里女孩可以改變三代人,代際傳遞的貧窮定被打碎。毅然決定辦一所免費“女高”。可現實很殘酷,既沒錢,又沒人,只能去街頭“化緣”,逢人就說:“要辦一所女子高中,能不能支持五塊十塊?兩塊也行。”有人罵她:“有手有腳不干活,戴個眼鏡還出來騙錢”;有人肆意嘲笑這個“乞丐”,朝她臉上吐口水;甚至有人放狗咬她,鮮血淋漓。因為在大山里建校而且是免費的學校,根本沒有人會相信!這條幾乎看不到希望的路卻傳來一好消息,北京一企業家愿意見面談募捐,可遠在東北的哥哥病重,念著她的名字盼其回來,她選擇前者錯過見哥哥最后一面。成了她一生的遺憾。其實為了女孩們的夢,她的人生里已經堆積太多遺憾,她用這些遺憾填補并改變了大山女孩的命運。
2008年,目前中國唯一免費女高---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那鏗鏘有力的誓詞,連接起千萬個大山女孩的命運:“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自尊、平等、獨立的女性,開始在這里萌芽。
創辦麗江華坪女高張老師付出了全部,以無私的精神服務學生,助力影響更多的學子去追逐自己的理想。讓“女高”在教育界熠熠生輝。
五、是校長,是保安更是保姆-----“有張媽媽在不怕黑”
言傳身教,張老師如實這樣,今年已 67 歲的她,罹患10多種疾病,手上膏藥早已布滿,本可安享晚年的她卻依舊忙碌著。宿舍門口的單人床,永遠被張老師的“霸占”,“姑娘們怕黑”,清晨5點15分,張桂梅從女生宿舍的鋼架床上爬起來到教學樓,把每層樓的燈一一打開,然后對著學生宿舍喊:“姑娘們,起床啦”催促著孩子們;站在教學樓前,等女孩們從黑色的清晨里,走進燈火通明的教學樓,開始新的一天。女孩們上課,她一間間教室巡課,女孩們吃飯,她掐著表等候,女孩們睡覺,她睡在旁邊。每個上學日都堅持著這個頗具儀式的習慣;她通過個別輔導和及時的反饋對同學學習進行有效的監督,讓學生通過學習充滿克服困難的自信。考試前,提供專業指導,用心陪伴和支持學生。在華坪女高,張桂梅既是校長,也是保安,更是保姆,特別是高考季,張桂梅老師羸弱的身影總會出現在人們視野。送別學生的畫面更是惹得無數人淚目。10多年來,張老師全方位關愛學生的服務,已為2000多名姑娘插上了夢想的翅膀,讓偏遠山區的她們飛出大山,奔向各行各業,改變人生。創造大山里的教育奇跡,正如她名字里梅花,傲立于風霜。
張老師在教育事業中的付出,沒有高大上的長篇大論,也沒有歌功頌德的言詞,只有簡單樸實的真誠,深刻體現了服務學生的宗旨。她的事跡讓我們意識到服務學生并非空洞虛無的口號而是深入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生平等相處、實地家訪、監督學習、陪考送考,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一件件一樁樁實實在在,感人淚目的實事,創辦女高的艱辛歷程,則是服務學生宗旨的生動寫照,她堅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難的行動,為那些貧困家庭的女孩提供了均衡教育的機會,她的事跡將持激勵著廣大教育者,引領著教育事業朝著更為人性化、關愛化、服務化的方向邁進,為新時代教育賦予更為深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