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義務教育多少年-日本教育義務教育幾年
1.
日本幼兒園費用全免的消息刷屏時,大家都在羨慕日本的義務教育管得之寬,終于連幼兒園也下手了。盡管這個政策跟日本的義務教育其實關系不大。
但不得不說,日本如今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教育公平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主要就該歸功于他們嚴格的義務教育。
再精確一點,應該是歸功于從上世紀80年代最早一批接受教育改革的“寬松世代”開始的義務教育,這場改革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公平教育”。
“寬松世代”大致是指上世紀80年代末到今天出生的日本年輕一代,有點類似國內經常被吐槽的80、90后至今的一代。在“寬松世代”以前,二戰后出生,6、7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則被稱為“團塊世代”。
日本現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小學6年+初中3年),最早就是從“團塊世代”出生的戰后時期誕生的。
但那時候日本的中小學生們,處境并不比現在。
戰后日本經濟復蘇,隨即迎來一場人口的爆發式增長,跟人口增長不匹配的則是教育資源的不足。80年代以前的日本中小學生們,也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填鴨式”教育,目的就是在由教育資源不均導致的殘酷競爭中,打敗眾多同齡人,獲得不多的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那時候的日本高中不是高中,而是“受驗地獄”,青少年們奉為圭臬的還是“三當四落”,意思是每天睡四小時的人,必定大學落第,而每天只睡三小時的人,才有可能跨入大學的大門。
在“三當四落”的口號和激烈的“受驗戰爭”中,日本的填鴨式教育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也因此帶來日本教育界的集體反思,為80年代以后教育的轉型和減負埋下伏筆。
2.
現在提起日本的義務教育,人們大多驚嘆于他們城市和鄉村能保持同等資源水平的公立中小學,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尤其是最讓國人羨慕的他們的素質教育(體育、藝術等方面)——與基礎知識學習并重,還常常伴隨著各種青春熱血故事。
以實行義務教育最普及的公立小學為例,公立小學是日本最常見的小學,占全國小學總量的99%。學校全部實行學雜費減免制,家長需要負擔的主要是學生的制服費和每天的午餐費(日本的小學每天會為學生提供午餐,每所學校都有專門的營養師、配餐師),午餐費由家長負擔一部分,政府負擔一部分,收入低的家庭還可以申請免費。
跟我們一樣,日本的小學也按片區招生,法律規定不允許跨區上學,只要年齡合適,學生入學不需要接受選拔考試。跟我們不一樣的是,日本沒有學區房,反而學校大多根據當地人口密度來建立,這樣可以保證絕大多數本區域的孩子只要步行15到20分鐘就能到達學校。
而為了在劃片區實施義務教育的同時,保證教育公平的實現,法律也規定了各種保障性政策。
比如學校的硬件設施方面,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可以說日本全國范圍內的公立小學資源都比較平均。
滋賀縣的一個小島沖島上,有且僅有一所小學“近江八幡市立沖島小學校”,這個學校今年被報道時全校只有13個學生,卻擁有完整的令人羨慕的教學設施:電子化的教室(電子黑板、投影儀、52英寸電視)、室內體育館、室外體育館、50米長的標準游泳池、擁有6臺顯微鏡和1臺高倍望遠鏡的科學實驗室、配備了鋼琴的音樂教室、館藏5000冊圖書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小農場。這種程度的硬件資源,放眼國內,可能連城市中的小學都難以望其項背,而這的確是日本公立小學的普遍水平。
日本《教育基本法》明確規定,學校基礎設施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建設和維護,國庫負擔一部分費用。教學樓會依照最高安全標準建設,每當發生地震、海嘯等災難時,災區的中小學就會成為主要避難場所。
而每個地方政府也都會下大力氣建設當地的中小學設施,因為如果中小學設施不“硬氣”,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可能就不會選擇在當地居住,造成地方經濟不景氣。畢竟日本的戶口遷移不受限制,無論是農村的孩子想到城市上學,或是城市的孩子轉校到農村,都不是什么麻煩事。
甲醛房這樣的情況不但不會出現,就算出現了,家長們也可以帶著孩子輕松轉學,該焦慮的反而是擔憂人才流失的地方政府。
至于軟件方面,國內家長最焦慮的學校的師資力量不均問題,在日本的公立小學里也幾乎不存在。
日本的中小學被嚴格禁止實施精英教育,沒有重點非重點學校之分,也沒有快慢班之分。公立學校的教師、校長都屬于國家公務員,必須通過國家考試上崗,并由國家直接發放薪水。在“同薪”的基礎上,所有教師和校長,在一定地域內還要實行輪換制,教師每6年就會被調換到新學校任教,校長每5年甚至會跨區域換崗,且地域不限城市和農村。雖然老師們辛苦一點,但這也保證了在學生就近入學的范圍內,所有公立學校的師資水平都是相近的。
3.
公立小學如此,同樣屬于義務教育范疇的公立中學同理。在嚴格的政策法規保障下,日本的中小學在推進教育公平、普及義務教育方面無疑是成功的。
但也因此導致了一個問題,因為是義務教育,公立學校更加注重教育的均衡,為了讓全體同學共同進步,公立學校的老師上課往往就低不就高,既不讓學生掉隊,也不太鼓勵拔尖。
公立學校的寬松教育,輕松愉快,卻也意味著“學習不足”。對于學習能力強、或是有上名校打算的的同學來說,僅靠課堂上的知識遠遠不夠。
于是就不得不提另外的教育選擇,那就是除了占比99%的公立小學以外的剩余1%。這1%則是日本文部省認定的國立學校、以及私立學校。
私立學校學費最貴,入學難度高于公立學校,要提前經過選拔考試,大多是女子學校、文體類學校、語言類學校等,還有歷史悠久的名門貴族學校等。私立學校辦學特色偏重明顯,選擇送孩子進私立學校的家長,就相當于提前規劃好了自家孩子未來的一生,比如做運動員、演員等。
國立學校花費則比私立低,比公立高,但在三類學校中最難進,門檻很高,競爭非常激烈。國立中小學一般是大學(特別是教育類大學)的附屬學校,擔負著教育研究的重任,所以不同的國立小學教學內容也不同,有著明顯的學校特色和老師特征。作為先進教育方法和內容的試驗地,國立學校的學生有機會接觸更深更難的知識,進入國立中小學,也就意味更多的未來上名校的可能。
國立學校入學也要經過考試選拔,難度比私立高,學費卻比私立低,屬于只要學生成績好,性價比就很高的一款選擇。因此,在依然重視學歷的日本社會中,十分受民眾的追捧。甚至有的國立小學因為報考的人多,即使考試合格也需要在合格者中再進行抽簽,抽到者才能最終獲得入學資格。比如位于東京的御茶大學附屬小學,2011年的報考人數高達2961人,而最終卻只錄取了55人。
在日本民眾的心中,這兩類學校雖然不在義務教育的范疇,甚至學費可能高出公立學校的2至4倍,但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夠上名牌大學從而找到一份好工作,“望子成龍”的日本父母們還是希望讓孩子們考入這類的學校。
4.
至于沒考上國立、私立學校的孩子們,除了義務教育以外,也還有一條提升之路可以走,就是參加課外的補習班。補習班在日本叫做“塾”,一般由私立大學或其他社會機構開辦,商業化,學費普遍較高。
前幾年很火的電影《墊底辣妹》,就是講了一個學渣在經過補習班的進修后,成功考入私立名校慶應大學的故事。
比起輕松的義務教育,犧牲課余時間補課,或是讀私立、國立名校的孩子們,相對而言學習的壓力更大,家庭所要負擔的經濟壓力也更大。
但說到底,在可能選擇更好的教育方式以前,全日本的孩子們至少還有一根平等的義務教育的底線。在義務教育的范疇內,大家起碼是從同一起跑線上出發的,無論是東京還是北海道,城市還是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