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與教育,就業與教育演講稿三百字
低頭做好教育孩子同時,也抬頭看路,看看周圍,看看現實,看看未來。
2022年1000多萬的應屆畢業生就業難,200多萬考公,400多萬考研,相當于5分之一考研,一半比例考研,研究生三分之一考博,考博也成了熱門。一是延緩就業,追求穩定,二是學位越高起薪越高,比較有競爭力,水漲船高。
實際找工作差別還是很大的,新興技術類專業依然搶手工資高,對于容易替代的崗位例如行政人事等競爭特別理解,工資也低。而能找到工作的對于雙一流和一般專科本科學校,排名第一的是雙一流院校光環,是雙一流學校找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一般專科本科更重要的是實習經歷。不同學校看中的也是不同的,
無論是什么,最終都要面臨畢業,畢業后面臨找工作,但學校和社會中間是脫節的,學校教育是滯后的,是計劃經濟,而面向社會找工作是市場經濟,最終靠市場經濟決定,面對供需不平衡,即使是清華北大畢業也得看實際需求。
每一組數據后都是每一個人的組成,真實的組成,不是用嘴用手投票,而是每個人用自己實際行動和承擔的責任在投票。
面對以后的分流,要么去上一個好的學校,要么學一個特別高的專業和技術,但大部分人也是普通人,精英畢竟有限。
在看看實際中報道的清華北大的研究生博士生在深圳求職教師,北京城管,背后為的是基本的生存戶口,穩定。
看看現實中,無論是事業單位、國企等招收的要求越來越高,背后可不只是學歷能力,還有背景,人脈,資源等等。
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形勢,疫情等影響,未來對穩定性無數,學歷提升,工作生活平衡已經成為了趨勢,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看到這些現實,了解越多,不是焦慮,杞人憂天,一切都在變化,首先是要接受現實,其次是對于現實的指導,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教育的邊界,自己本身階層的局限性,認知的局限性,資源的局限性,只能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做到努力。
了解越多,有一些是可以未雨綢繆,未來人才的要求,科技發展方向,還有一些是無論何時都不會過時的,終身學習的培養,興趣領域的培養。
這些是現實主義,有些本身是不平等的,但人性是相同的,放在每個人身上,如何做事做人,一個人的定力,面對困難的勇氣,對幸福的感知力,又是不同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人生最主要看的是總的幸福量,不是某個點的最高的幸福度,所以把這個拉長到一生,可以選擇先苦后甜,也可以選擇循序漸進。
而教育是復雜的系統,有規律可尋,但沒有一個是依靠單一的量,有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做好能夠把握的,就是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