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特點,英國教育特點概括
文丨馬良
據不完全統計,在2023年我國出國留學的近百萬留學生中,去英國留學的學生有16萬人,其中攻讀碩士的學生高達8萬余人。論學習時長,在中國讀碩士的時間約為在英國讀碩士時間的兩到三倍;論入學要求,中國碩士是要參加嚴格考試的,英國碩士可以申請入學(當然英語是要考的);論學習成果,中國碩士和英國碩士的評價標準亦有不同。
當英國碩士遇到中國碩士時,就出現了一個新詞:“水碩”。
以英國為主的一年制碩士,如今受到許多青年學子的青睞。不少中國家長看到在英國,高中、本科、碩士加在一起學制才7年,特別是碩士只有1年,就想讓自己的孩子“彎道超車”。如果成長的路徑是“中國高中繼而英國本碩最后回國就業”,這種安排表面上看似避免了“高考內卷”,實際上無法回避“文化差異”,到頭來必將面對“多維競爭”。
事實上,從中國基礎教育體系走入英國高等教育,角色轉換至關重要。
在英國,碩士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型碩士,強調學生在某一領域運用知識和技術的實踐能力,學制只有一年;另外一種是以升讀博士為導向的研究型碩士,側重于學生的科研能力和論文成果,學制為兩年。英國碩士的培養方式可以是全脫產的(學制一年),也可以是半脫產的(學制兩年)。
英國大學十分重視碩士教育,因此碩士畢業生的含金量較高,在世界范圍內的就業前景都比較好。以數字經濟相關專業為例,英國大學在經濟學方向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數字經濟專業也倍受學生追捧,其在課程設置與學生的入學要求等方面也都頗有特色。
如英國國王學院的數字經濟學碩士課程設置,旨在探討和分析當今全球社會?臨的重?問題,通過對勞動力、市場、平臺和機構的關注,讓學生了解數字技術的最新變?。其課程的主要優勢包括奠定管理和協調數字創新的基礎,了解如何批判性地評估私營和公共部?創新商業模式的優勢和價值等。學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從事數字經濟相關專業的能力。
又如劍橋大學經濟學碩士專業,在招生時要求學生擁有英國優等榮譽學位或同等學力,相當于中國大學學生平均分的85-95分。學生需在十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八門課程的學習和一篇畢業論文,包括完成學期初的數學和統計學先修課程,完成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三個領域基礎必修課程各一門,完成三個核心領域選修課共三門以及任選課程兩門。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公布的數據,2021至2022年,英國大學里一年制碩士生來自中國的比例高達31%,共計173575人,來自印度的學生人數也達到近13萬人。其中:
科技進步以及社會發展,促進人們不斷參與學習,進而獲取更高的學歷。本科4年,加上碩士3年,再加上博士4年,10多年的學習生涯對于一個人的研究能力的提升,應該比較理想了。事實上,碩士在研究領域也正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有一些能力突出的碩士甚至獲得了比博士更好的成果。
但同時,在知識和技術的應用領域,碩士的處境有時會很尷尬,有人甚至說是“高不成低不就”。在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許多碩士生不得不與本科生競爭同種職位。大多數本科生,“一個人吃飯全家不餓”,甚至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啃老”,心態上較為平和,對工作崗位相對不挑剔;而碩士畢業生,就會有“拖家帶口”的情愫,雖然很可能還是單身,但是“那一天”好像就要來了,需要“時刻準備著”,因而面對較大壓力。
事物都有兩面性,人才培養也是如此。如何將中國碩士培養的優勢與英國碩士培養的優勢結合,創建新的“雙強碩士”人才培養模式,值得探索。筆者認為,在碩士人才培養創新方面,可以從以下方面突破。
實施人才培養的“雙強”。如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生,可以在中國知名大學進修研究生核心課程后,再到英國游學攻讀碩士學位,用2年左右的時間選擇名校就讀,進而成就中英“雙強”碩士。“雙強”教育可秉承“面向未來、科學培養、成就學生、精準就業”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有效提升學業成績、多維認知交叉學科、增長就業能力。
開展國際“產教融合”。學生研修“產教融合課程、研究生精品課程、未來前沿課程、哲學比較課程和論文寫作課程”,在產教融合的維度上激活所獲取的知識,在頂級學府涉獵關鍵知識和能力,在未來規劃的層次夯實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在追求成功的方向上提升知識的儲備和能力,在目標銜接的節點上整合知識,實現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