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進步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2022獲獎項目名稱華南農業大學
今天,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正式出爐,由湖南省單位主持和參與完成的20個項目獲獎。其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陳政清主持完成的“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由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南大學等單位參與完成的“復興號高速列車”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獲獎項目中,由湖南單位主持完成的有12項,主要集中在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資源環境等領域。獲獎項目中,既有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重要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成果;也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開辟研究新思路、填補技術空白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還有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技術成果,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獲獎獎種來看,湖南實現了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種的全覆蓋。除一等獎項目外,“巖石動靜組合加載破裂理論與方法”等2個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海牛’系列深海海底鉆機系統與取芯技術”等2個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超算與智算融合計算關鍵技術及應用”等7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以第一完成單位計,湖南大學共主持完成4項獲獎項目,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各有3項成果獲獎,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與湖南科技大學各有1項成果獲獎。
下階段,湖南將以科技創新高地“五大標志性工程”為總攬,持續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聚焦國家所需、產業所急和人民所盼,精準部署實施“十大技術攻關項目”、“揭榜掛帥”制項目、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力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催生高水平科技成果加速涌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科技支撐。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陳政清主持完成的“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解決了電渦流不能用于橋梁結構工程減震的難題,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于上海中心大廈、江陰長江大橋等120余項大型工程。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由中南大學教授李夕兵主持完成的“巖石動靜組合加載破裂理論與方法”項目,為全球深部巖石力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50多家科研機構和礦山企業中成功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由湖南大學教授、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李樹濤主持完成的“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成像與識別理論方法研究”項目,解決了城市、山地等復雜場景的空譜高分成像和目標精準高效識別難題。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由湖南科技大學教授萬步炎主持完成的“‘海牛’系列深海海底鉆機系統與取芯技術”項目,解決了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大孔深全孔全程保壓取芯等“卡脖子”難題,引領我國海底鉆機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由湖南大學教授、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主任李肯立主持完成的“超算與智算融合計算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拓展了國產超算應用領域,有力支撐了國產大飛機等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在曙光、阿里、騰訊、移動、華為等企業廣泛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由湖南大學教授、海上風力發電裝備與風能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黃守道主持完成的“超大容量風電能量轉換系統的高性能服役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突破了風電發電機系統強容錯運行、超長葉片高防護設計等技術難題,有力保障了風電機組安全高效運行。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由中南大學教授孫偉主持完成的“金屬氧化礦高效浮選分離多維度精準調控創新技術及應用”項目,瞄準復雜金屬氧化礦高效浮選分離這一世界性難題,開發了與鈦鐵礦、鋰輝石、氧化銅鈷礦等資源稟賦相匹配的新藥劑和新技術,實現了資源經濟高效利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克林主持完成的“西南喀斯特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創新減少人為擾動的石漠化治理與生態衍生產業融合模式,構建的縣域科技扶貧示范工程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減貧最佳案例。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由中南大學教授、工業智能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陽春華主持完成的“有色冶金高效轉化精準調控與智能自動化系統”項目,開辟了以智能自動化技術創新實現復雜原料條件下全流程物質高效轉化的新途徑,助力有色冶金產業智能化轉型。
來源:湖南日報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臺;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