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論文-農村教育論文3000字
一、摘要
古人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夫者也。”學困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群體,同時也是始終困擾教育工作者的關鍵要素。學困生雖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即使再差的學生也有某方面的特長和優勢,為了提升教學的質量水平,應將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抓緊落實。經實踐研究調查發現,學困生主要分為智力型學困生以及非智力型學困生,智力型學困生通常是指,在學習過程當中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創造能力低下,且反應速度較慢的學生;非智力型學困生指,在學習過程中意志薄弱,興趣不高,但在游戲,音樂等活動中反應速度快,且頭腦靈活的學生。尤其是在鄉村學校,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導致學困生數量諸多,因此加強對鄉村學困生的教育與管理尤為重要,用愛為他們撐起一片藍天。
二、背景
關于“學困生”,國內外至今還缺乏一個統一的概念,而這個詞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由當時的特殊教育學家柯克提出的“學習困難(learning disability)”演變來的,他認為“學困生”通常是指在閱讀,語言發展,數學計算以及社會交往各方面能力存在缺陷的人,且將智力障礙,感覺障礙的學生排除在外。不同學者對學困生的界定各有不同。1981年,學習障礙全國聯合委員提出,學習困難是由綜合癥狀組成,主要表現為聽,說,讀,寫,數學,推理各方面的能力存在困難,1987年又對其適當修改,將注意力缺陷障礙,社會能力獲得運用困難納入其中。
就目前來看,我國在鄉村學困生教育管理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歸咎到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其他智力因素方面。部分鄉村學校的孩子們都是留守兒童,長期由爺爺奶奶養育,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與引導,長此以往學生便會產生不良的言行舉止,對其成長造成不利。另外,學習上的壓力也是導致學困生形成的關鍵。在學校教育中教師過于追求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后進生的輔導,放松了對后進生的教育。
三、故事
(一)案例一
學生A是一個學困生,在校期間還經常打架鬧事,令很多老師頭疼。經過調查發現該生是一個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家,只有一個奶奶。經過與該學生的溝通,發現該學生有些自暴自棄,他認為,父母親不愛他,都不回來看看它,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被人丟棄的玩偶,所以在學校惹事引起大家的關注。
針對這樣的一個學生,教師應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為了幫助學生解除內心的障礙,教師可以嘗試與他的父母電話溝通,解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心結。另外,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愛心,由于學困生的轉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激勵學生,讓一些問題迎刃而解。
(二)案例二
學生B是一個性格孤僻,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屬于班級的邊緣人物。通過調查發現,該學生的家庭情況不好,父母年紀較大,母親患有疾病,與其他同學的父母比他就更加自卑,于是他的性格就越來越內向,上課不敢舉手發言,也不敢與同學交流。
針對這個情況,教師應及時與該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并進行科學引導,世界上的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的父母不比別人的父母差,你的家庭條件雖然不好,可你有愛你的父母,你有美滿的家庭,你是多么幸福的人啊。讓學生認可自己的父母。
(三)案例三
學生C性格活潑好動,平常喜歡逞能,屬于一個班霸,但學習成績很差。有一次,他在晚自習時大吵大鬧,影響別的學生學習,他認為這一次班主任一定會嚴厲地批評他。出乎意料地是,班主任并未當著全班學生批評他,讓他難堪,而是將他語重心長地叫到辦公室,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這個學生低頭不語,經過耐心地詢問,原來他只是想要幫助班長管理班級的紀律。
針對這個學生,班主任并沒有將他劈頭蓋臉地罵一頓,而是耐心詢問了解了一些情況,其實這個學生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沒有講究方式方法。教師在與他進行溝通時,首先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肯定,讓學生的焦慮的情緒得到充分緩解,從而更加信任老師;其次,教師應對學生此次的行為進行科學評價,或者引導學生自評,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行為便會得到及時糾正,形成正確的是非感,同時,學生還會對教師的肯定報以感恩,對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有幫助。
與此同時,教師還可采取一幫一的方式,讓其他成績優異的學生來幫助這個學生,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學困生的轉化,幫助該學生早日走出學習的困境。
四、成效
學生A: 據新華社電 民政部8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余人,與2016年全國摸排數據902萬余人相比,下降22.7%。在學生A管理教育中,教師及時與家長的溝通交流,用愛來感化學生,從而規范學生的行為,通過這種管理方式,拉近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偉大的愛,學會感恩父母,從而加快學生的轉化速度。
學生B:經過大量的調研和數據分析表明:全國農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為3.6萬元左右。其中,北方地區相對偏低,南方地區相對較高,但總體上差距不是特別大。學生B是一個性格孤僻的學生,針對該學生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樹立該生的自信心。這一措施的應用可幫助學生真正地認識自己,營造一種集體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
學生C: 學生C是一個班霸,盡管為人熱情愛管事,但行為過于魯莽。在教育管理該學生,教師并未直接批評,而是耐心詢問學生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通過愛的鼓勵與教育,該學生的個性得到極大的改變。
五、經驗
通過上述案例的引用,在鄉村學困生管理教育中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根據學生的類型來開展管理工作,讓學生獲得心理的滿足,感受成功的快樂,從而消除自卑的心理,真正地找回自我。為提高學困生轉化的效果,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充分消除情感障礙,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一)因材施教改善學習現狀
在學困生教育管理中,教師應加大輔助的力度,采取反復教學的方法,從而強化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在管理工作當中,教師可采取個別輔導方式,通過一幫一的方式來改善學困生的學習現狀,幫助學生早日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實施分層教學達到預期目標
與此同時,還可采取分層教學模式來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案,從而達到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例如:針對缺失愛的學困生,教師應給予更多關注,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從而改變自身的行為;針對家庭貧困的學生,教師應給予適當的幫助,促使其正確人生觀的形成。
(三)家校聯系,形成教育合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在學困生轉化工作中應增強家校的合作力度,但由于鄉村大部分學生都是由老人照看,此類群體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無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只能任其自然,最終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逐漸迷失了自我,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利用家長會,家訪等形式來培訓家長,并指導其科學的輔導方法,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式,改善學困生的學習現狀,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總的來說,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作,涉及的方面較多,教師應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秉持著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努力工作,勤奮耕耘,促使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值得足以的是,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與家庭以及社會存在了必然的聯系,只有三方形成教育合力方能提高學生的發展,促使其不斷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人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