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地址
今年是上海率先整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年份。追尋歷史,才能不忘初心、行穩致遠。
為呈現在上海教育發展史上留下過重要足跡、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學校改革、名師名家、文化脈絡,《上海教育叢書》編委會主編出版了《足跡——上海教育故事》系列叢書,由上海百所中小學傾情講述發展史。
“第一教育”選取其中部分學校,近日推出“時光機”欄目,向前細數其文化傳承,向后展望歷史名校面向新時期的開拓創新。
準備好了嗎?一起坐上“時光機”出發吧!
今天我們將走進——上海市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
坐落于黃浦江畔的上海市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以聽力障礙、智力障礙、腦癱三類特殊學生為招生對象,是全市僅有的一所為多類特殊學生服務的綜合型特殊教育學校。
2002年5月,學校落成于羽山路1890號,同年9月1日正式開學。首任校長李季平提出了“高起點、高目標、高速度”的辦學目標,用半開放的方式進行了腦癱孩子集中入學的探究。
2004年3月,浦東新區對特教學校作了布局調整,姚平任第二任校長。學校將“滿懷信心地對殘障兒童實施高期望教育”作為辦學理念,以“腦癱教育全國領先,智障教育、聽障教育跨入先進”為奮斗目標。
2007年8月,周美琴作為第三任校長,以“尊重需求、開發潛能、康復發展、回歸主流”的培養目標,堅持走醫教結合之路,積極構建以腦癱教育為特色,適合三類殘障孩子發展的管理模式、教學模式、評價體系和課程體系。
浦東特教學校校長周美琴
在浦東特教學校,各類殘障學生通過接受專業的康復訓練、教育培養,塑造了健康的人格,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了綜合素養,提升了生命的品質。
歷史傳承
“兩個轉變”讓潤學生的心田
走進浦東特教學校的校園,優美的環境、現代化的設施間處處彰顯著“愛人以德,自強不息”的學校人文精神。樓道里張貼有教師的承諾——
熱愛學生,對每個學生微笑,不冷落與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給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機會;理解學生,盡力幫助每個學生,替每個學生的家長分憂,讓每個學生及他們的家長感受到社會的關心與溫暖。
為了這份承諾,浦東特教學校的教師不放棄、不拋棄任何一個孩子。
上海市園丁獎獲得者顧月萍老師班中有一位雙耳失聰,且智力低下的多重殘障學生。顧老師從吃飯、上廁所等生活自理能力教起,從一個個單音的發聲教起……
說話真好比鐵樹開花,更何況這是一個多重殘疾的孩子,但顧老師沒有放棄。她和孩子面對面,讓孩子看著自己的口型,并用手摸著自己的喉嚨,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著。喉嚨啞了,喝口水再來……一天又一天過去了,孩子的發聲越來越清晰。
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爺爺牽著孩子來到顧老師面前,異常激動地說:“顧老師,謝謝!謝謝!昨天孩子回家叫了我一聲‘爺爺’,這一聲我等了十年啊!”說著說著,老人哽咽了,顧老師的眼睛也模糊了……
上海市“金愛心教師”稱號獲得者孫俊老師,不因學生智力低下而放松要求。她堅信每個孩子都是有潛力的,她要讓每個孩子的潛力得到極致的發揮。
她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制訂了個別化教育目標與訓練計劃,她教學生念詩歌、寫日記……開始時,有些老師不理解。但當大隊集會上,她的學生一字不差地,且十分流暢地背誦出一首首長長的詩歌時,大家終于明白了什么叫功夫不負有心人。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特殊教育學校發生,這一份份師潤著每一個殘障孩子的心田,溫暖著每一個殘障孩子的家庭,同時也感染著、影響著周圍的人。
學校的轉變:“收容所”為“加油站”
過去,對一些特殊學生的家長來說,學校是白天安置孩子的場所,家長們常常和老師交接完,就匆匆離開,很少關心學校到底在做什么,學校儼然是個“收容站”。
然而,為了幫助殘障孩子正常社會化,打開封閉的心靈,教會孩子自主生活的技能,老師們學著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待學生,認可他們成長的價值,尊重并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時,新的革新與發展隨之而來。
學校首創24小時康復理念和模式,并創編了以“社會生存”為核心的益智、康復、生活技能、心理及溝通與交往全套課程。在教學樓、康教樓和體育館里,有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康復、教育設施,運動療法室、水療室、語訓室、社會情景模擬室……學校成為孩子們身心全面發展的“加油站”。
教師的轉變:“看護者”為“領航員”
“特教老師都很有愛心的,她們的工作就是看管好孩子!”這是大部分人在過去對特教教師的認識:看護者,不需要什么教學技能,有愛心就夠了!
但是,周美琴校長這樣對老師們說:“特教老師不是‘保姆型’教師,光有愛心遠遠不夠,還要有專業精神和技能,要成為集教育、教學、康復、醫療為一身的‘四型’復合型人才。”
于是,基于專題研究的校本研修模式,讓學校教師站上了特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高處”:
聚焦課堂,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課程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理論水平
專家引領,豐富教師專業知識、技能
外出考察,開闊教師工作視野
骨干培養,形成教師梯隊建設
教師不僅站上全國的領獎臺,還出國參加學術交流。陶制的字模、可翻蓋扶握的課桌等越來越多的原創教具也應運而生,不僅方便殘障孩子康復、學習,也展現出了教師們無窮的潛力與智慧。特教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的護苗使者,更是學生的“領航員”。
學校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的護苗使者,更是學生的“領航員”
學校招收腦癱學生集中入學,填補了國內特教領域的空白。重點課題《浦東新區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實證研究》先后榮獲浦東新區第六屆、上海市第十屆和全國第四屆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
近年來,學校還先后獲得“全國優秀特殊教育學校”“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學校”等榮譽稱號,吸引了來自美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波蘭、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孩子前來求學,成為上海特殊教育對外開放的一張閃亮名片。
中外師生交流
開拓創新:
深化醫教結合,為學生提供最實效的教育服務
2008年,學校從腦癱學生試點,建立醫療、教育、康復深度融合、密切合作的綜合體系,探索適合腦癱學生全面發展的醫教結合的學校教育模式。今后,學校將沿著“醫教結合”之路,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深化探索,總結和提煉腦癱學生醫教結合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經驗。
建設醫教結合保障機制
要保證醫教結合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需要整合醫療部門的資源,共同制定相關制度,以確保每個學生享受教育與康復“雙重服務”。
一是設立“醫教結合”管理部,全方位負責學生教育與康復的管理工作。管理部由幾方面人員構成:
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調控全校的醫教工作方案;
其次,是醫院的主任醫師及教學部主任,共同管理、協商學校醫教結合的各項工作;
再次,是由醫生團隊、學校康復師、學科教師組成的協作團隊,具體負責學生各項評估、治療與教學工作。
二是創建檢測登記信息系統,推行指導醫生駐校制度。學校已經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康復科合作,定期對腦癱學生進行評估檢測。除建立每位學生的學籍卡與健康卡外,還嘗試建立了與國際步伐并進的腦癱學生登記系統,為學生的教育康復、醫學治療、社會服務等方面提供終身幫助。
三是加強醫教結合的過程管理。加強學生的康復過程記錄,運用拍錄像、照片以及工作記錄等多種方式來全程記錄腦癱學生的康教過程及指導醫生、康復師的訓練情況,保證學生康復的有效性及連續性。
建設醫教結合的課程
腦癱學生教育康復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學校完善的課程體系。學校構建以“社會生存”為核心的基礎性課程、發展性課程、技能性課程、康復性課程相結合的個別化教育課程體系,讓學生在這種多元化的學習中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在課程的實施上,四類課程因針對的需求不同,在實施過程中為了保證教育訓練效果,就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學校目前摸索的主要方式包括:集體與個別相結合,康復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學生在上個訓課
康復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指的是把康復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由于腦癱學生的肢體康復是其終身發展的關鍵,是家長最為重視的。因此,除了設置專業的康復課,一定要始終堅持在其他學科中融入康復訓練。
學生在運動療法室接受康復訓練
在課程評估上,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能力發展特點,從認知、運動功能、言語語言、生活技能、心理健康五大領域著手,科學、詳細地記錄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軌跡。
學校制定的各項評估量表
在課程資源上,為了保證課程實施的效果,必須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學校目前已擁有較為現代化的各類設施設備,但與先進發達的國家相比,學校使用的殘疾人輔具往往滿足不了重殘學生的特殊需求。今后學校將引進國際最先進的輔具、用具以滿足各類殘障學生的特殊需求。
建設醫教結合的專業師資隊伍
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的不僅僅是愛心,還要成為具有專業知識、康復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學校已經明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即專業精神上的“奉獻型”、專業知識上的“復合型”、專業能力上的“綜合型”和專業智慧上的“創造型”。
根據教師成長目標,學校將繼續深化“愛心鑄師魂”“專業練師能”“科研促發展”以及“創新顯睿智”等一系列活動。具體措施有:
依托高校力量創建康復實驗基地;
聘請專家與顧問團定期來校開展理論學習與實踐指導;
與國外康復療育中心結成姐妹校,進行互動交流與研討;
選派骨干教師到境外進行腦癱訓練技術的專業培訓等等……
學生的康復是一個綜合性、長期性、持續性的過程。因此,醫教結合的教育模式要可持續地進行下去,需要多方位的支持與協助。要讓各類殘疾學生享有最優質教育,得到最健康成長,甚至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這條路還很長、很艱苦。對此,浦東特教學校堅信,只要持之以恒,這條路定會走得更堅實、更寬廣。
供稿 | 上海市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
整理編輯 | 袁曼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