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導綱要—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指導綱要》是新時期實施勞動教育的行動指南
王營
繼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后,教育部近期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主要面向學校,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細化了有關要求。筆者認為,《指導綱要》是新時期大中小學實施勞動教育的行動指南。
首先,《指導綱要》明確了勞動教育的內涵。目前,社會對于什么是勞動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將勞動教育的概念泛化,認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是勞動;有人將勞動教育的概念窄化,認為只有讓學生下工廠、下田間才是勞動。《指導綱要》重申了《意見》提出的 “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的要求,進一步闡明了勞動教育的內涵和特征,“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
由此可見,勞動教育既非單純的體力勞動,又非單純的腦力勞動,而是以“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的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要突出其實踐性特點,真正讓學生勞起來、動起來,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建設世界、塑造自己,進而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
其次,《指導綱要》明確了勞動教育應當教什么。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必修課程,勞動教育既不能讓學生坐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學習規定的教材,也不能毫無目的地讓學參加生產勞動。
《指導綱要》從以下方面對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進行了細化:一是明確了勞動教育的目標框架,包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四個方面;二是明確了三類勞動教育(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服務性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定位;三是明確了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三類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
可見,勞動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品質,需要通過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類勞動來落實。也就是說,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不能局限于學校課堂的狹小空間,也不是讓學生記憶和再現枯燥的勞動理論,而是要著力開發家庭生活課堂和社會勞動課堂,在具體的勞動過程中,實現勞動教育的目標。
再次,《指導綱要》明確了勞動教育怎么教。《指導綱要》明確了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包括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在課外校外活動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四個方面,并對勞動教育必修課、課外校外勞動實踐時間、每學年一次的勞動周提出了具體要求,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是學校獨立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把勞動教育從以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更加突出了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為開好這門必修課,《指導綱要》要求:中小學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的勞動時間,小學1-2年級不少于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于3小時;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生活中的勞動事項和時間,納入學生日常管理。
最后,《指導綱要》解決了勞動教育如何評的問題。勞動教育作為學校的一門必修課程,若不對其實施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會出現形同虛設的情況。然而,勞動教育過程性、體驗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這門課程不能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為此,《指導綱要》在勞動教育評價改革方面突出強調了三點:一是依據勞動教育目標,制定勞動素養評價標準,注重對學生勞動素養形成和發展情況的測評分析;二是將平時表現評價、學段綜合評價和學生勞動素養監測區別開來,分別提出相應要求;三是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進評價方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