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培森教育-杭州培森教育怎么樣
2019年,電影《哪吒》中的一句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橫空出世,震撼了無數人,成為了當年最火的一句話。面對悲催的命運,哪吒也曾破罐子破摔,無奈地說到:"生活你全是淚,沒死就得活受罪,越是折騰越倒霉,越有追求越悲催,垂死掙扎你累不累,不如癱在床上睡。"但最后天生是魔的哪吒向命運抗爭拯救了世界,成就了自己。
那么,命運究竟是什么?我們真能轉運改命,成就自己和孩子嗎?
請隨同我,到【培森智慧成才教育】中尋找答案吧!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三個字:"福"、"命"、"運"。
從孕育孩子那刻起,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美好的未來,能有好的命運。那么,對孩子來講,什么是【命運】?
每個孩子,都有其來到人間的理由,存在是一種必然;
每個孩子,都是一枚獨特的種子,都有著獨有的靈魂;
每個孩子,都是生理、心理及精神屬性的排列組合;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和不易克服的缺陷;
這,就是孩子的先天之"命";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伴著生理的發育、心理的成熟和精神的積累而逐漸強大;
每個孩子的道路,都是態度、習慣和方法融合而成的行為、過程和結果;
這,就是孩子的后天之"運";
一路走過,這粒種子在父母的生和養、撫和育中慢慢生發起來;
逐漸形成了孩子的"命運";
也許此時,你已經在想著自己和孩子的"福"是什么?有多少?來自哪兒?
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從成長和教育角度,來說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福-命-運】的關系。
中國有句老話:"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里所說的難移的稟性,就是指那些流傳多年、經過許多代人生活檢驗被大多數人認可的、大概率正確性的判斷和趨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命。
作為家長,你知道孩子的"命"嗎?先來做個測評吧:
· 你正在、已經或曾經給孩子報了多少個興趣班?
1個、3個、5個……
· 你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在哪兒嗎?
邏輯、推理、音律、運動、表達、視覺……
· 你知道孩子的天賦在哪兒嗎?
語言、數字、音樂、空間、動覺、內省 ……
從家庭教育角度來說,孩子的"先天之命"特指孩子的"稟性"。
"稟性"即天性,"難移"是說很難被改變。所以常有人說:"人的命 天注定、胡思亂想不頂用"。
中國自古就有"一歲抓周"的做法,目的憑借偶然與必然的關系來預測孩子長大了是干什么料。"三歲看大"的說法更直白些,即:在孩子三歲左右,就應該能看出孩子是什么材料,該學什么、長大了該從事什么職業。
那么"三歲看大"看什么?
簡單來說,看規劃。
規劃什么?
規劃【學業-專業-職業-事業】。
3-5歲是積累規劃參數的黃金時期。此階段的孩子受外界影響較小,能基本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訴求,其思維與行為表現更接近孩子的天然本我,利于家長 觀察分析。數據顯示:相當比例的厭學和被動學習的情況與在幼兒和少年期報錯興趣班有關;"前十名現象"告訴我們,當年的學霸中,事業有成、生活幸福的人數比例不在多數?
其實,孩子偏科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很容易發現天賦和非天賦的領域。反而不偏科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更累。無論在大學還是職場,什么都學、什么都爭勝的結果常常是疲憊和選擇上的迷茫。人才學研究的數據發現:覺得自己什么都行的人大都不得不犧牲掉一些生活中本該享有的平衡和樂趣,因此職業幸福度和生活快樂度比起職業規劃正確、擁有職業幸福的人會更低。
孩子長大了適合選擇什么職業,怎么讓有所做有所不做,需要家長具備規劃教育思維并在做法上學會順瓜摸藤,讓孩子有所學有所不學。
所以,"知命"是科學進行"因材施教"的基礎。概括講就是:
要先知道孩子是什么材料,再實施適合孩子的教育。
你的孩子有否下列情況:
· 在幼兒期:動不動就發脾氣、脆弱、膽怯?
· 在小學階段:總要被催促才肯寫作業,在家頤指氣使、自我中心、挑剔?
· 在初高中時期:冷漠、攀比、抱怨、懶惰、三分鐘熱度?
· 大學了:逃課、應付分數、忙著整容、戀愛、花錢無數?
· 進入職場后:缺乏上進心、工作中挑肥揀瘦、逃避、敷衍……
如果孩子經常有上述情況,說明孩子的"運"不足,因為孩子的性格成熟度偏弱、性格成功度偏低。
孩子的"運",從家庭教育角度來看專指孩子的性格。
"江山易改"告訴我們:"江山"作為大自然的存在,改起來雖然難度不小,但畢竟可改而且不難,所以許多老師和家長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訓練孩子的毅力。
"七歲看老"說的是專業人士通過觀察七歲左右的孩子,就基本可以知道 孩子一生的狀況了。
那么,七歲看老看什么呢?
看性格。
因為性格即"運"。
所以我常說,如果我們沒有精力和能力來對孩子因材施教,那就塑造孩子的性格。因為"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改變、可以創造,擁有好性格的孩子從一生來看,運氣總不會太差。
通常意義上人們常說的"五福"是指長壽、富足、健康、好德、壽終正寢。從字的偏旁部首來看,有衣穿、有飯吃、有田地就算有福了,但福字的結構中還有個"一"排在右側最上端,怎么理解呢?
不難想見,"最上面的道理",就是天道、規律。
古往今來許多哲人用因果關系把福報與德行、行善、做貢獻聯系在了一起。
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這一橫,就是父母,因為父母其實就是孩子的"天"。
這就要看父母如何造福、給自己和孩子如何積福、以及教育出來的孩子是否知道惜福了。
“養”孩子,不外乎有飯吃有房住有學上,家家如此,人人都會;問題 大都出在“育”上。
而“育”需要正確的教育思維,因為誤導是最大的罪孽,誤導的現實 是嚴峻的,其后果是嚴重的。
所以,我呼吁媽媽們:
對孩子,要【順天性而育】,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做自己、帶領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請允許我送給媽媽們三句話:
· 知命:三歲看大看天性
"如果孩子是茶具,強迫孩子成為家具"是一種悲哀;
· 創運:七歲看老看性格
"如果孩子是茶具,幫助孩子成為自己所能的最好的茶具";
· 積福、惜福
讓我們一起踏上【智慧成才規劃之旅】,在這里,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通過【PWE智慧成才教育】,識別出孩子的先天內因和內驅力,剝離不恰當、不科學的外因,用教育思維和教育參數,讓家長在教育中省心、放心、安心;讓孩子們在自然快樂中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