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教育(對外教育專業)
曹東勃/文“清華畢業生80%都出國了”的傳言一度引發社會關注。清華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張超在辟謠的同時也發出追問:“假如清華真有80%的畢業生出國、且這件事是不對的;那么清華沒有學生出國了,是不是對的?”
事實上,據最新公布的美國門戶開放報告(2023)數據,2023年中國內地赴美留學生繼續下降0.2%,為289526人,較上年減少約600人,占比也繼續下降至27.4%,僅領先印度兩個百分點。
當然,這背后有客觀因素。自2020年以來,美國通過簽證等手段對中國留學生實施了愈加嚴苛的限制。在一些理工類專業,更是幾乎對中國留學生關閉了大門。但撇開這些客觀限制,留學人數變化的背后也的確存在一些主觀因素,比如,過去一段時間里大國博弈給個體選擇帶來的“殃及池魚”的恐懼感,全球經濟下行時期收入預期不確定帶來的不安全感,以及近年來潛滋暗長的一種封閉保守情緒等等。因此,我們同樣需要反思張超的前述問題,難道我們真的到了可以關起門來辦教育的程度嗎
當然不是。從19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批留學生算起,開眼看世界始終是我們謀求建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過程中生生不息、激流奮進的重要途徑。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向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大量派遣留學生。改革開放后,我們向歐美國家大規模派遣留學生。可以說,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教育對外開放,它不僅是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手段,更是增進人文交流、政治互信和文明互鑒的重要紐帶。
中國是目前全球貢獻留學生數量最多的國家,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留學目的地國家。越是“平視世界的一代”,越需要有對世界的一手體驗,任何時候都不能妄自尊大。世界那么大,責任那么大,更需要主動走出去開拓視野。
必須看到,我們在一些領域還處于跟跑與追趕的階段,差距的客觀存在更加需要我們始終保持謙遜和學習的姿態。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堅持開門辦學、開放辦學,是多方共贏之舉。在這方面,需要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深度務實的交流中培植呵護好同國外高校的合作基礎,并將之與國外一些政客的非理性狂躁相區別。在此基礎上,逐漸擴大對歐洲、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的規模。
當然,變局之下,教育對外開放的環境和形勢的確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著許多新的壓力和挑戰。即便如此,1月11日召開的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仍然鮮明地把教育對外開放列為全年要抓的七件大事之一,決心是極大的。此次會議還提到,堅定推進教育對外開放,需要統籌高水平“引進來”和“走出去”,找準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不斷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實際上,開放的大門從來是雙向的,“引進來”與“走出去”相得益彰。近年來一些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領域也有一些審時度勢的創新舉措,將一些優質國際教育資源導入國內。2023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深化拓展特殊經濟功能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提出了“試點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引進國外高水平教育資源,支持設立中外合作應用科技大學”的目標任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新設立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并落戶上海,也意味著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大門絕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的最終受益者是一代中國青年。過去一年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敝校承辦的一場國際交流活動。2023年11月25日,上海財經大學承辦了第四屆聯合國機構宣講咨詢活動(UNJobFair),23個國際組織機構現場“擺攤”,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余名學生到場參加。我校常天煜同學說:“這次活動讓我深刻意識到如果想勝任國際組織工作,能力和視野缺一不可。一方面,能力是敲門磚,其中專業能力和語言能力應齊頭并進,不可偏廢;另一方面,視野是指南針,我們既要認同各類國際組織共性的價值觀,如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也要把握特定組織的愿景和使命。”
這些出生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經濟高速起飛高光時刻的“00后”們深深懂得,要在風浪中激流勇進、看到山頂的無限風光,更加需要虛心學習、掌握規則、開放思維、融入世界。這既是前輩們篳路藍縷一路走來的經驗方法,也將是時代新人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的未來指針。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