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移民(教育移民是什么意思)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有兩大顯著特征,一個是重視統一,二是重視教育。但當下的中國教育系統卻存在一個奇特的問題,就是戶口歧視、戶口管制,從而讓整個的教育系統失去統一,而分裂成33個獨立邦國,或33個大山寨。
于是,跨省的高考、中考移民現象出現了,移民和反移民的“教育戰”出現了。河南和西安之間、河南和大慶之間,天津和河北之間,最近是戰火不斷、硝煙彌漫。移出地的人們說,我們要突破教育不公和歧視,而移入地的人們則堅決捍衛自家的教育城墻。
這種幾乎荒誕的教育怪象,不僅在橫向上為世界其他國家所無,而且在縱向上為中國悠久的歷史所無。
當我們批評美國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時,而我們自身卻在教育上存在嚴重的戶口歧視、地域歧視。
當我們批判古代中國的科舉制落后,古代中國的制度落后專制時,可是科舉考試從未象今天的高考一樣,和戶口綁定,搞戶口歧視、地域歧視,而是對全國的考生一視同仁,錄取標準也很純粹、單純,就是分數。
這個分數被認為是考生德行的指標,因此科舉考試的本質還是以德取人,因為考試內容就是以心性培養和道德修養為中心的四書五經、儒家思想。德是一個人內在品質,而外在的任何身份都是無關的。
當然,在技術上可以批評科舉考試將考試和分數與德行等同是有問題的,但是,這種制度的以內在德性為唯一標準,而去對人進行評判和區分基本理念,非常偉大,衍生出的公平公正性則是不容置疑的,令人尊敬。
當我們批評世襲制是一種落后制度時,我們目前將高考錄取名額和戶籍綁定,分配到各省市的做法,實際上是包含著世襲制的因素的。你的血緣上的出生地決定你考取985的概率不同。
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的教育體系更是一種封建制、分封制。教育部是分封天下的天子,將高考錄取名額分封到33個省市。而這33個省市,則是被分封的33個諸侯國。
高考中考移民和反移民的教育戰,實際就是教育系統內的諸侯混戰。
注意,跨省的考生被稱之為“移民”,而這個詞通常被指國際間的人口流動。這意味著不同省市的教育系統,的確存在國境線一樣的邊界,是一個獨立國家。
而這些教育諸侯又是反對和厭惡教育移民的,尤其是那些被認為擁有更優秀教育資源的諸侯國,譬如北京和上海。于是就建立了更嚴厲的戶籍制度,加固自家的邊境線。
北京的積分落戶每年只給6000多個指標,而其常住的非戶籍人口卻有1000多萬。這意味著,很多人即便在北京工作一輩子,即便買了房子,即便他們的孩子生于北京、長于北京、在北京入學、和擁有學籍,也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非要參加也可以,只能報考技校,而不能報考大學。
我們現在是市場經濟,是需要和鼓勵人口跨省流動的。而戶籍改革的滯后導致戶籍無法隨人口的流動而流動,這就導致一個人口學上的奇怪現象:常住人口。就是在本地工作生活,甚至安家落戶,但卻沒有本地戶籍的人。
2020年,我國人戶分離的常住人口達到4.9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35%。
教育資源和戶口綁定的教育封建制,導致這些人家的孩子,無法在其常住地參加高考,甚至有時無法入學和接受教育。于是改開后一個奇特而悲慘現象出現了:留守兒童。這些孩子被迫與父母分離,孤獨地在家鄉接受教育。
當那些手握優秀教育資源,擁有很高的985錄取率的教育諸侯們激烈反對教育移民時,他們可曾關心過,那些留守兒童們。孤獨的留守經歷,又會為這些“祖國的花朵”們的心靈帶來怎么樣的影響和創傷。要知道他們和你們的孩子一樣,都是“祖國花朵”。
對于很多“常住人口”家庭而言,他們訴求其實并非讓自家孩子去沾擁有優勢資源的教育諸侯的光,而不過是不想讓自家孩子做與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而已。
毫無疑問,公平、正義,是一個教育系統教給孩子的核心價值。但教育不是說教,而是“正己正人”,如果教育體系自身都存在巨大的不公平,怎么又能讓孩子真的相信這個世界還存在公平?
所以,解除教育資源和高考名額與戶籍的綁定,消除教育系統的分封制式的不公平,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