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認為教育過程中不存在任何目標)
(1)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這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的改造”。
(2)教育無目的論
杜威認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在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3)“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愿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4)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①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與科目的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里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②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5)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在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次,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精選試題】
在教育目的的問題上,實用主義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觀點是(C)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C.教育無目的論 D.國家利益論
【幾種典型的教育目的價值取向觀】
1、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其代表人物有盧梭、洛克、夸美紐斯、福祿倍爾、裴斯泰洛齊及中國古代的孟軻等人。主張確定教育目的應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發,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發展。
2、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其代表人物有中國古代的孔子和國外的斯賓塞、涂爾干、孔德等。主張確定教育目的不應該從人的本性需要出發,應該從社會需要出發,社會需要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據。
3、教育無目的論。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他主張“教育即生活”的無目的教育理論。這種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
4、教育目的的辯證統一論。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目的論。主張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目的要考慮人的身心發展的各個要素。給予個體自由地充分發展,并予以高度重視;但不是抽象的脫離社會和歷史來談人的發展,而是把個體的發展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放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考察,因而把兩者辯證地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