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教育,匠心教育培訓學校怎么樣
來源:光明日報
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涉及數億家庭人口,這是一個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特殊群體。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中,“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這一筆十分重要。實踐表明,教育是殘疾人改變命運、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加強面向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多重殘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青少年的特殊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強教必先強師。特殊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專業化教師隊伍。令人振奮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特殊教育教師行列,并積極踐行“教育家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出不平凡的教育篇章。
我曾擔任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多年,與殘疾人多有接觸。我既為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也深知他們做成一件事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需要全社會更多關愛和支持。我看過一些特殊教育青年教師的先進事跡,在調研時也體會過他們工作之艱辛、付出之不易,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充分展現出了新時代新青年應有的風采與擔當,生動地詮釋了教育的本質,呈現出由“四心”構成的工作狀態。
一是“愛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好的教育成果。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愛:去理解不一樣的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用心灌溉每一位學生的心田,堅守“人生的旅途,誰也不能掉隊”的理念,堅信孩子們有美好的希望和未來。安徽省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師丁海燕曾在日記里形象地表達出這種愛心:“都說花是芬芳的、果是珍貴的,我希望孩子們是這花、這果,而我愿做那片綠葉,用愛為孩子們撐起一片綠蔭,讓他們絢麗綻放……”
二是“耐心”。特殊教育的對象是一群特殊的學生,與健全學生相比,他們的學習存在著更多障礙。此外,特殊學生在生活中也面臨著諸多困難,有時不能完全自理和自控。因此,特殊教育教師不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崇高使命,還承擔了特殊學生日常養育和康復的重任,需要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有時還需要送教上門。陜西省商洛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黨紅妮基于自己的工作認為“耐心是特教教師的立德之本”。正如她所言,沒有耐心的特殊教育,難以幫助特殊學生走出困境、成長進步。
三是“恒心”。對于普通學校的教師來說,一個引以為傲的事情是“桃李滿天下”。而特殊教育的特殊之處在于,學生往往“走”得慢,因此,老師必須放慢自己的腳步,才能拉緊孩子們的手。江蘇省如皋市特殊教育學校顧佳云老師工作了17年,她的學生只有17個,第一屆九年一貫制的8名學生已經畢業,第二屆9名學生八年級在讀。特殊教育,是一項慢工出細活的事業,無恒心者是難以堅持的。
四是“匠心”。特殊教育是運用特殊的方法、設備和措施對特殊的對象進行的教育。做好特殊教育,除了需要愛心和付出,還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特教領域正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復合型”教師,他們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同時立足實際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孩子制定“一人一案”,推動康教結合、醫教結合、家校共育,有的還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對特殊教育的助推作用,體現出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用匠心成就特教之夢。
當前,正是推動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年人加入其中必將大有作為,給特殊兒童以美好未來,給特殊兒童家庭以美好希望,在成就別人的同時成就自己,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希望相關主管部門鼓勵支持有關學校招收培養更多的特殊教育師資力量,擴大特殊教育師資供給規模。也希望全社會更加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事業,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支持和吸引優秀青年在特殊教育中熱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作者:賴德勝,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