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筆記
文/何心
前兩天,寶寶幼兒園放學,我帶他去小樹林,撿了很多小樹枝,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
第二天早上,我用塑料袋把小樹枝裝好,出門換鞋時,寶寶說,“媽媽,這個樹枝我拿到學校里去吧!”
我說,“好的,記得給老師呦~”寶寶拿起袋子,隨口說了一句,“謝謝媽媽~”
盡管覺得有點突然,我還是邊低頭穿鞋,邊說“不客氣”。
那一刻我好開心,但我又想到,不知10多年后,我倆成了老熟人,寶寶還會這么自然地把“謝謝”掛嘴邊嗎?
不管咋樣,我想,它應該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剛生完孩子那一年,我看了很多育兒類的書,包括正面管教全系列、家庭教育課程、兒童發展心理學等等,甚至,還專門去考了家庭教育指導師和心理咨詢師。
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發現,看書學習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陪娃成長的真實體驗中,不斷總結經驗和心得,學了就要用起來!
眼下,我手里拿的這本《兒童教育心理學》,確實是經典,但感覺語句有點生硬,知識點有點零散。
整個讀完總結下來,主要是在講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如何防止出現各種問題,這跟孩子個人以及父母、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都息息相關。
自卑感人人都有。
適度的自卑是好事,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它會促使我們努力去追求超越感、成功、完美這些美好的品質。
但過度自卑就很容易出問題,形成自卑情結。
啥叫自卑情結?
比如,有的人奮發努力,在某些事情上做出了成績,就消除了自卑感;而有的人,在成長中受過刺激,每次面對問題,總是認為自己無法解決,這就是自卑情結。
但后者又接受不了自己無能,于是,為了滿足對成功的渴求,他們轉而走捷徑,憑空制造一種優越感。
比如作奸犯科的人,他們表面看起來很強硬,但骨子里是非常自卑的;再比如那些表面非常驕傲的人,內心其實充滿了自卑。
那怎樣程度的自卑感才算正常呢?主要就是,不能喪失了信心和勇氣。
有沒有喪失信心和勇氣,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系。
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只盯著孩子的錯誤或缺點,總是糾正、打壓孩子,就很容易造成孩子喪失信心和勇氣。
所以教育方式很重要。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說,培養孩子,不是更多地修正他們的錯誤,而是識別和培養他們最強的品質,幫他們發現使他們生活得最好的力量。
每個小孩都在追求優越感。
那天早上,我送娃上學,遇到一個有脾氣的小男孩。
一開始,小男孩跟媽媽走在我們前面,迎面走來一個老人,跟那位媽媽打招呼,那位媽媽說了什么,我沒有太聽清楚。只聽到迎面走來的老人說:都一樣,都一樣……
沒想到,小男孩突然掙脫媽媽的手臂,轉過頭來往回走,氣勢沖沖的樣子。媽媽原地愣了一下,說“媽媽不說你了,快回來~”
小男孩不聽,依舊往回走,媽媽趕緊回去拽他。這時我們已經走在前面,后來都走出一大段距離了,也沒看到他們母子跟上來。不禁感嘆,小男孩的脾氣好大呀!
當時我就想,如果面對一個鐵了心不合作、破罐破摔的孩子,還真是讓人頭疼啊!
作為一個母親,我時常想,等我的寶寶將來到了青春期,我們會怎樣斗智斗勇呢。
他會懶惰嗎,會放棄嗎,會用懈怠來跟我無聲對抗嗎?如果到時真出現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辦呢?不管怎樣,那多半應該是我的問題。
因為,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每個孩子天生是會追求優越感的,天生都是想讓自己更好的。
但如果他氣餒了,放棄了,一定是苦于不能在正軌上超越他人,于是才從反方向上去追求優越感,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這時候,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幫助他把對優越感的追求回歸到正軌上來,不能一味地指責。
不想那么遠了先,截至目前,寶寶還是經常給我驚喜的。
比如,在路上,他看見我跟人打招呼,他也跟人打招呼。
我看見一個奶奶,說“早上好”,沒想到,他也蹦出來一句“早上好”。
傍晚我帶寶寶買完菜,回家碰見鄰居,相互打招呼“回來了”,沒想到寶寶來了句“我們買了個菜”。
作家劉娜說,“我給了孩子生命,但孩子卻不斷給我奇跡:關于家,關于愛,關于善,關于成長,關于生命,關于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真情。”
真是這樣!
雖然我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家庭、社會等環境的影響,但我希望盡我所能,幫助孩子保留多一份純真、多一份輕松、多一份快樂。
這就需要,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該克制時要克制,該出手時要出手,能夠這樣做的前提,就是我也終身成長。
我想,這應該是我能贈予孩子此生最好的禮物了吧~
————
何心,魔都80后自由撰稿人,原報社記者
余生因寫作而豐盈。
分享讀書寫作變現、成長治愈相關
全網同名,關注就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