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江蘇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陳老師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江蘇大學在籍學歷留學生全省最多
培養好“中國通”,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江蘇大學作為全省在籍學歷留學生最多的高校,致力于培養知華友華的國際人才,讓他們在細處感知中國。4月8日,全國高校國際傳播力和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研討會將在江蘇大學舉行,來自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各會員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將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進行研討。
“三同”培養,讓留學生深度感知真實中國
3月22日,江蘇大學絲路梅花講壇2023年第一講舉行。該講壇搭建文化匯聚和分享平臺,旨在弘揚絲路精神,促進中外學生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和認同。
江蘇大學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實施來華留學提質增效工程,開展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特色的留學生管理服務體系,鼓勵留學生成立各類互助社團,實行“同窗學習、同室創新、同臺競技”的“三同”培養模式,組織留學生深入田間地頭、鄉村社區感知中國經濟發展成就。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說,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江蘇大學累計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和輸送人才6573名,幫助100余家企業走出國門。
“我要做博茨瓦納的趙亞夫。”這樣的豪情壯語來自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留學生劉備。2021年,在句容戴莊村的田埂旁,這位博茨瓦納小伙聆聽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帶領農民脫貧的事跡后,立志要在留學期間多學習中國脫貧經驗,并把它們帶回家鄉。
曾經在江蘇大學醫學院學習的貝寧醫生萊東翰,經常向自己的研究生導師、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謝軍請教專業問題。2020年初疫情暴發,在中國醫院實習的萊東翰志愿加入一線疫情防控工作。在貝寧衛生部號召下,他把在中國學到的抗疫經驗帶回了貝寧。“感謝中國為貝寧和全世界提供有效防控新冠疫情的好經驗,我非常慶幸自己能在中國學習。”萊東翰說。
潤物細無聲,做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者
“高老師,如果有機會,我想回到江蘇大學繼續進修。”2月27日,江蘇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高靜收到賈維德的郵件。
賈維德是巴基斯坦人,2017年到江蘇大學留學,攻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在校期間,他一心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倡議。畢業回國后,賈維德有感于中國成就,撰寫了《巴基斯坦改革建議白皮書》和《“一帶一路”下中小企業的發展》。津巴布韋留學生楊靖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梅庵琴派)傳承人劉善教,回國后成為小有名氣的“古琴王子”。
江蘇大學圍繞國情、地情和校情,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經驗,培養知華友華的國際傳播者。學校組織留學生走進社區,和居民一起做月餅、包餃子、包粽子;在“二月二”這一天,組織留學生志愿者為老人理發;連續舉辦12年的國際文化節走出校園,與鎮江市委宣傳部、市外辦聯合主辦“我在中國最美瞬間”攝影展……留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參與社會實踐,才能講出更多的“中國故事”。
培養“中國通”,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搭建橋梁
作為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安徽天康集團走向國際發展的背后,也有江蘇大學留學生的一份功勞。2014年,天康集團在江蘇大學印度留學生校友奇拉格的幫助下,同印度公司開設合資公司,成功進入印度市場;2019年,在留學生校友杜阿拉和艾瑞爾的幫助下,天康集團又成功在非洲成立喀麥隆天康國際進出口有限公司。
天康集團頻獲留學生幫助,得益于江蘇大學創立的國內首個“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產學聯盟。江蘇大學針對產學聯盟成員需求,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每年舉辦農業國際合作發展論壇,與企業共建國際人才培養實踐基地,承擔國家教育援外培訓項目,推進國際人才科研創業的孵化扶持,支持中國企業抱團出海。目前,該聯盟已經發展了194家會員單位,在校內舉辦海外市場專題招聘會22次,累計參與企業106家。
“我們既要培養熟悉國際規則、擅長國際交流的‘外國通’,也要培養更多了解中國文化、認同中國道路和熟悉中國標準的‘中國通’,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有力的支撐。”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晏培娟 錢飛 通訊員 吳奕
編輯: 錢晶晶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