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樂山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位置
秋末初冬,賢聚嘉州,2023年11月18日上午,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的各位專家、同仁齊聚坐落于郭沫若故里的樂山師范學院,開展了以“智能革命、人口趨勢與教育變革:新時代的教師教育轉型問題”為主題的學術研討。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席曉艷、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理事長李巍以及各位副理事長、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共計7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會議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主題報告由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副理事長、 西南民族大學教育學與心理學學院院長范春林教授主持。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師發展專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四川師范大學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杜學元教授以“陶行知教育思想與農村教育”為題,從“生活教育”“普及教育”“教師教育”三個方面梳理了陶行知教育思想體系,指出生活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普及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具體化,教師教育思想是實現其普及教育思想的根本著力點,并得出“必須立足國情辦教師 教育”“應進一步強化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培養鄉村教師是 當前教師教育的重點”“應更加注重教師全面素養的培養” “倡導教學做合一的實踐教學法以提升教師的能力素養”等幾方面啟示。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副理事長、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院長、智慧教育重慶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劉革平教授圍繞“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前瞻”這一主題,以黨的二十大精神中“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談起, 對教 育數字化轉型的總體要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教育數字 化轉型的策略、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路徑等幾方面進行了解讀,提出了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策略是“以人為本、雙向關照”“軟硬結合、支撐主業”“系統整合、數據集成”“流程再造、服務師生”,指出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有“智能技術支持的學 習創新”“數字技術支持的教學改革”“基于數據驅動的教育治理”等三個路徑。
四川省名校長、樂山實驗中學校長汪偉,以“人工智能 時代基礎教育的變與不變”為題,結合教育管理實踐經驗,從人工智能引發的基礎教育焦慮出發,討論了人工智能帶來的基礎教育的各項變革,以及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應堅持的不變的育人目標,提出要處理好“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學生學與教師教”“教學目標多樣化與教學內容兩極化”“教學過 程智能化與教學評價多元化”等四對關系,從而處理好人工智能時代基礎教育“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關系。
第二階段專家論壇由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副理事長、樂山師范學院教科院院長汪紅燁教授主持。
四川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專職副主任、特殊教育語言智能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專職副主任段玄鋒匯報了 “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指出殘疾 人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殘疾人實現社會融合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四川省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仍然存在辦學基礎條件較為薄弱、開辦學校數量少且專業設置單一、招收學生障礙類型少等問題,下一步,在人工智能時代賦能下,進一步統籌協調發展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推動各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教室)建設等。
四川省教育學會教育學專委會副秘書長、四川鄉村教育 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永勝博士匯報了“基于對樂山、宜賓、甘孜三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情況調查的思考”,介紹了此次調研的背景、主題、對象、承擔主體和調研情況,對“到 底何謂優質均衡”“統一指標與具體差異”“如何實現優質均 衡”三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初步結論,指出追求優質均衡不能只局限于教育行政體系, 而是需要激發起基層教師的主動精神。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副理事長、西昌學院原教務處處長邊仕英教授以“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教育質量提升的有效策略”為題做了主題分享,指出智能革命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給教師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意味著高等教育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從“有質量”邁向“高質量”,要從“學會”轉向“會學”,從“離身”走向“具身”,要建設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推動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數字化轉型、提升學生數字學習素養、引領教師盡快適應數字化轉型要求。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副秘書長、宜賓學院教育學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杜江博士報告了“新時代地方綜合性院校教師教育的挑戰與應對”,從人口、經濟、社會、 政治、技術五個方面梳理了教師教育轉型的背景,提出地方綜合性院校教師教育轉型面臨的“基礎教育學齡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教師教育制度阻力和組織制約”“地方綜合性院校辦學目標與教師教育偏離”等十大挑戰,并提出相應對策。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常務理事、宜賓市敘州區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主任易立強匯報了“智能革命、人口趨勢與教育變革:新時代教師教育轉型問題的敘州 探索”,從智能革命、人口趨勢和教育變革的時代背景,介紹了敘州區開展的結構、方式和機制三個方面轉型,在教師培訓體系化、研訓環節流程化、研訓主體聯動化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在時代賦能下不斷實現“科學謀訓、精準研訓、按需施訓”,夯實教師教育的職后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青年論壇由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樂山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謝藝泉教授主持。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理事、宜賓學院教育學部科研辦公室副主任、小學教育專業負責人鄭婉秋博士以“新時代師范生師德踐行能力培養的實踐與反思”為題,討論了師范教育一線教師在培養師范生過程中應關注的核心問題,即師德踐行能力,強調師德是教師道德品質與教師德育能力的辯證統一,教師道德品質的提升與教師德育能力的形成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居于教師職前教育階段,其目標應指向師德的終身發展,構建以“親德育能力培養”為主導的課程體系。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師發展專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為鄭婉秋博士的發言進行了學術點評。
武漢大學教育管理碩士研究生卜凡燕同學匯報了“深度審視人工智能帶來的教育風險”,認為當前主要存在用戶數據及隱私泄露、學校管理忽視自身責任、教師技術 與道德意識不足、個性化定制呈現出同質化趨勢等方面問題,提出只有持續對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進行審視, 建立相關規范,不斷增強教師對風險的規避意識,才能確保智能技術支持的教育持續、穩健地發展。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副理事長邊仕英教授為碩士研究生卜凡燕同學進行了學術點評。
成都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鄧文潔同學匯報了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研究”, 從技術、文明、需求、政策四個方面梳理教育數字化轉型動因,指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外源推動力和內生動力缺乏困境,建議開拓專業發展路徑提升鄉村教師專業素養、打破固化思維提升鄉村教師發展內生力、優化數字化資源配置增強鄉村教師發展外源力。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猛教授為碩士研究生鄧文潔同學進行了學術點評。
青年論壇是培養青年學者成為教師發展專委會學術力量,構建專委會老中青學者“傳幫帶”,培養接班人的重要形式,三位學術點評專家針對報告內容作出的精準深刻的點評,對于三位青年學者把握研究的方向性和增強研究的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及教師發展專委會的多位領導分別為主題報告專家、專家論壇的專家以及青年論壇的青年學者和各論壇主持人頒發了榮譽證書。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席曉艷同志為主題報告專家杜學元教授頒發學術講座榮譽證書)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巍教授為主題報告專家劉革平教授頒發學術講座榮譽證書)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李強教授為主題報告專家汪偉正高級教師頒發學術講座榮譽證書)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作為聯系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將發揮聚合優勢,聚焦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探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新時代教育改革創新中的實踐運用。本次學術研討會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個深入交流的平臺,共同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新理念,推動了對陶行知先生教師教育思想的不斷深入研究, 對推動我省教師教育的持續轉型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本次學術研討會由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主辦,樂山師范學院以及所屬的教育科學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康復學院、四川鄉村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具體承辦。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供稿: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教師發展專委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