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名詞解釋
32歲時,我接觸到了奧地利經濟學派和古典自由主義。多年來,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因此有了很大轉變。
現在許多人以為教育公平是機會均等、資源均衡。但每個人的天資家境注定不同,完全相同的教育不可能實現。所以我認為,教育公平不是每個人接受同樣的教育,也不是接受結果一樣的教育,而是每個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
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羅斯巴德曾說:如果認為這個市場可以給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為什么教育不可以?
讀到這句話,我想,教師不正是從事教育服務的人嗎?我們服務于學生,任何學生對我的合理質疑和批評,我覺得都應該接受。
有些教育工作者認為,“如果所有人都能對教育進行指責和批判的話,我們的教育就沒有希望”。可事實正相反,那樣恰恰證明教育有希望,因為它開放、透明,沒有壁壘和門檻。不能被批評和質疑的只有一種東西,那就是強制的權力。
教師常常從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出發(fā)設計教學和課程內容,有意無意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經濟學常識告訴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求,每個學生的困惑都有被重視和解決的權利。真正關注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教育教學才能真正發(fā)生。
就上課而言,教師無須討好任何人,應該重點關注服務對象——學生,讓學習真實發(fā)生。什么是真實發(fā)生?就是課堂上有學習障礙。課堂上沒有學習障礙,有時氣氛還很活躍,那學生就是“什么都會”,就沒有教學的必要。而課堂越是“沉默”,學生越是不會,往往越是教學的著力點所在。
這幾年,在可以應對現實要求的前提下,我習慣不查閱任何資料,把自己作為第一讀者介入文本的研讀和備課中,深度發(fā)掘教材文本的意義和內涵。意識到教材的可取和不足之處,立足現實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的研發(fā)與教學,這才是教師應該做的事情。我會與學生一起探討“教材里的生命觀”“戰(zhàn)爭里的人性”“冷漠下的殘忍”……從教材出發(fā),從課堂開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我依據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需求出發(fā),圍繞主題挑選文本,組織學生閱讀和寫作。這些主題包含了愛情、友情、經濟、環(huán)保、告密、親子關系、師生關系、青春的困惑與煩惱等。這些主題文本的研讀和討論,與學生的需求密切相關,不僅指向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動學生體驗,激發(fā)學生思考,幫助他們自我完善與成長。
我也嘗試建立讓家長一起參與的學習共同體。學習的發(fā)生不能只限于教師和學生,而應該向所有愿意參與的學習者開放。大家互相傾聽,更好地理解他人,懂得多元的價值和意義,理解不同觀點背后的感情和邏輯,從而改變自己的狹隘和偏見。
近年來,我開始游戲化教學的實踐,把游戲“三國殺”的武將卡牌技能與《三國演義》的閱讀相結合,把桌游“馬尼拉”“卡坦島”與《小狗錢錢1》《富爸爸窮爸爸》的閱讀相結合,進行經濟學常識的教育,讓學生思考實際問題,編寫家庭收入和資產分析報告單,了解科學的金錢觀和財務常識。
我還對整本書的讀寫教學進行了探索。課堂上,我開始讓每個學生基于文本提出問題,小組先討論解決,無法解決時全班進行討論。我試著讓每個學生成為學習內容的輸出者,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
我認為,未來的課改是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讓每個教室、每個教師、每個學生都生長出無限的可能性。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張家港市第八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12月18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