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教育—三自教育是什么
2019年8月6日至8月12日,我有幸參加了柞水縣中小學校長及骨干教師“三自”教育專題培訓班,衷心感謝各級領導給了我這次難得學習的機會。
這次再學習,再提高機會,讓我們這些每天忙碌著低頭趕路的人,好好的抬頭望路,靜下心來重新審視教育,反思自我。
7天的培訓課程,安排得緊張而有序,8個專題講座,2次參觀課改名校,1天小組討論與反思。學習期間,我們聆聽了秦德林教授《走向名師:前提、維度與路徑》的專題講座、吳永軍教授《成就教師:校長新的價值取向及主要職責》的專題講座、騰玉英校長《學校校本研修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專題報告、邱磊老師《學生生涯規劃指導和事例》的專題講座以及凌宗偉老師、朱建校長、張洪濤校長、楊志沖教授專題的報告。
讓我們及時學習到南方教育前沿城市的教學先進理念,重新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深刻地剖析與反思,洗去心靈深處的一些灰塵與塵垢。現將本次學習的所感所悟在這里向大家做一個匯報,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一、學習是教師自我成長的前提條件
秦德林教授認為“勤于學習是走向名師的加油站”;吳永軍教授也認為“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教師個體專業素質結構不斷調整和完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今天的教育工作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要求我們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還要拓寬學生的視野。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我,成為一個愛學習會學習的人。
秦德林老師認為學習有種方式,“一是讀萬卷書,二是行萬里路”。但成為教師之后的我們已不愿再伏案讀書,我們的借口往往是工作忙沒有時間,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有人說過“一個‘近視’的教師,只會死干,尚有方向感;一個平視的教師,只會跟著別人干,沒有創新感;只有站高了身子,能俯瞰教學的人,才是能干的且永不會走錯步子的教師。”
那么我們應選擇哪種呢?答案不言而喻,我們要做那個站高后俯瞰教學的教師。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必須要多讀書善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同行同事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地用心去發現、研究、整理,才能使自己不斷地變得聰明、睿智,才能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有獨到見解、優秀的教育方法、嫻熟的教育藝術。
經過我這次培訓之后,我覺得自己的知識太淺薄,對教育專著了解的很少,今后要加強理論學習,訂閱學科前沿刊物,看教育類專著,做好讀書筆記,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二、反思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路徑
培訓期間,各大教授、導師、校長,提的最多的關鍵詞就是“反思”。秦德林老師認為“勇于實踐”“敏于反思”是教師“走向名師的動力源、過濾網”;吳永軍教授也認為“實踐+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策略”。實際工作中,我們都有著自己的教學和管理經驗,這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對于我們的教學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作用。所以我們要善于總結歸納,來不斷完善自我。
林宗偉教授說“作為教師,每個人都有自己那一套看家本領,把本領總結提煉之后,對于他人而言就是一種模式了。”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我們將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自我超越。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反思能促進教師成長,反思能促進教師提升。
在今后工作中,我應積極主動參加學校以及各級組織組織的各類賽課賽教、教案評選,觀課磨課等教學活動,認真書寫教學反思、周反思,揣摩教學語言、教學技巧、教學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 、 研究是教師走向名師的重要保障
秦德林老師說“樂于研究是走向名師的助推器”,吳永軍教授也認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就是進行校本研究。”特別是個案研究最有必要。此種研究可以對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對于教師來說看得見摸得著,貼近教師實際工作,也有助于教師通過個案將教育理論和實際很好的結合起來,取得可靠的經驗。
教學研究是“磨刀石”,如果我們能把教學研究視作提升教學技能的動力,則一定能取得更出色的教學成果。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我們也可以對學生和自己的課進行分析,做課例研究或教學研究,把研究結果撰寫出來,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可以給同事們借鑒。
我們參與研究,即可以提升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及學生行為的意義和作用,還有助于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有助于我們向專家型教師轉型。
經過這次培訓,我深刻感覺到以前的學校組織教研活動,自己還是浮在面上,沒有做真做實,今后要積極主動參與學校教研教改活動,嘗試著寫教學隨筆、教學敘事、教學總結、教學小論文等。
7天的培訓學習短暫而充實,我們一行81人在南通享受著知識的熏陶。雖然天氣炎熱,但我們沒有一人出現遲到早退現象,看到大家在教室里認真聽課的情景,讓我不禁想到:在二中這片教育沃土上,有濃厚學習氛圍,有專家名師的指引,有廣闊的展示舞臺,我們有什么理由去荒廢,有什么理由繼續處于“混世”狀態呢?
我們更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主動克服人生的惰性,將培訓學習到的知識理念運用到教育教學實際中,努力做個學習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