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值得讀嗎)
編者按:
國務院今年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推行模塊化通識教育”。其實,2011年起,湖北大學就在湖北高校中率先成立專門的通識教育學院,且至今也是全省唯一一所開設了通識教育學院的高校。通識教育到底是如何實施的?成就如何?楚天都市報記者近日進行了深入探訪。
“到校一個多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同學們都很拼,簡直不輸高考前。這讓我很意外,也深受感染。”10月12日晚,在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的學生代表座談會上,高考分數超過該校投檔線46分的大一學生祝紫翊的發言,引起了全場120多位學霸的共鳴。
通識教育學院的學生們,每周堅持“早讀”
自進校以來,祝紫翊和寢室其他同學一起,堅持著早操、早讀以及早晚自習,“經常是早上7點,我到英語角背單詞,那里已經很多人了。”
良好的學風,只是湖大通識教育學院辦學的一個縮影。創辦6年來,這所“藏在深閨”中的新式學院,拿出了一份在全國都頗具影響的通識教育改革成績單。由該校研究團隊編寫的《通識教育導論》,將在今年12月正式出版,這也是全國第一部系統介紹通識教育的導論教材。
【教學】量身定制文理交叉課程
10月12日上午,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位于武漢新洲區陽邏街平江東路630號的湖大通識教育學院。
學校本部位于繁華的武昌區,通識教育學院為何選址相對偏遠?“2011年,由于校本部已經容納不下當時的在校學生規模,為了讓大一學生遠離都市喧囂、有安靜的學習生活環境,特意選址在這里。”湖北大學副校長楊鮮蘭介紹,除了英語、生科、體育少數幾個對教學條件要求比較高的專業外,其它所有專業的大一學生,均全部安排在陽邏校區接受為期一年的通識教育。大一結束后,學生再遷到校本部進行學習。
每周有3-5名專業教師,在學業指導中心以“問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
“‘通識’二字,首先體現在課程設計上。”通識教育學院副院長黃文武說,該院將課程分為A、B、C、D四類,A類為全校公共任選修課,B類為通識大類平臺課,C類是供跨學科、跨專業同學修讀的其他學院的專業大類課程,D類為專業教學計劃中規定的課程。A類既有通識課,也有專業課,如就業指導、戲曲鑒賞等。B、C兩類屬于通識課,包括人文體藝類、政法類、經管類、數學類、自然科學類、技術學科類、教師教育類等七大類別的100多門基礎課程。D類則是不同專業的專業課。每位學生每類課程都必須學到,每學期選修課程不超過6門。
“這是為了打破文科與理工科之間的壁壘,鼓勵學生拓展知識面,這也正是通識教育的意義所在。”湖北大學教務處章天金處長介紹,在通識教育學院,課堂甚至延伸到了教室外——黃曉華博士的《寫作基礎》課,上寫景部分時,“教室”就在鄢家湖湖邊;陳曉燕教授講《民法》 課,“教室”就在青山區法庭的審判大廳,法官們也成了老師。
【管理】曾因“辦得像中學”引發爭議
與傳統學校的院系最大的不同是,通識教育學院創建了“習苑”管理模式,成立了“正心苑”、“崇善苑”、“潤德苑”、“立學苑”、“思齊苑”等13個“習苑”。從學生進校開始,學院便將不同專業的學生們“混搭”在一起,以“習苑”為單位進行學習、娛樂和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并為每個“習苑”配備一名專職輔導員和聯系“習苑”的院領導。
湖大通識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李本義介紹,“習苑”的“習”字源自《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習到的東西,要經常去復習、實踐;“苑”為“敞開”之意,多指沒有圍墻的、敞開的園林或花園,也有典雅、別致的內涵。
該院實行“半封閉式”的管理模式,進出校門需要辦請假和登記手續。對學生作息制度和課堂行為規范管理也很嚴格,不僅每天有輔導員查寢,晚上11點熄燈時還切斷一切網絡(包括無線網絡);此外,學院領導深入課堂、寢室每周不低于2次,僅今年上半年,他們就深入該院“習苑”120余次,聽課24次,與學生面對面集中交流52次。
“正因為管得嚴,我們班早晚自習基本都是全勤,連續兩學期實現了全班零掛科。”會計學專業班長何宏宏說,每個“習苑”都有不同專業的學生,交流使大家的視野更開闊,有利于提升綜合素養。
記者了解到,對這種嚴格管理,學生最初并不理解,不少人甚至譏諷“大學辦得像中學”。“學生們剛從高中進入大學,需要一個過渡期。高中都是封閉式的,而大學更強調自主學習能力。”湖大通識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李本義說,通識教育學院的管理,也是為了做好這個銜接。學院在跟學生做好解釋工作的同時,為學生們提供貼心服務,最終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今年6月底,同學們遷回湖大主校區,他們對老師們依依不舍,在社交媒體上集體‘曬幸福’。”
【課外】學生成高端講壇主講人
除了嚴格管理,督促學生努力學習外,湖大通識教育學院還有更多“野心”: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學術訓練,促使他們盡快從高中生轉變為有思辨意識、創新意識的學術人才。
該院開辦了高端學術講壇“問津大講堂”,該講堂不僅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講學,還在選拔校內學生主講人,這在國內高校也是首創。
10月12日,記者在該院采訪時,新一屆的“問津大講堂”優秀學生主講人選拔活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據了解,這項活動將從今年9月持續到明年5月,幾乎貫穿學生在通識教育學院學習的全程。
成為學生主講人非常不易,走上講壇之前,學生要通過班內初賽、分組決賽、學院復賽和總決賽。選才要求也非常高——在進入分組決賽前,參賽選手需在輔導員的指導下,閱讀10本以上經典著作,精讀10篇以上專業論文,演講必須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通過學院復賽進入總決賽后,學院將為他們配備兩名導師,分別負責指導學術和演講禮儀,使學生主講人實現向專家主講人的飛躍。
2016級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朱天放,曾從上千人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問津大講堂”上演講《從英國脫歐淺析全民公投的局限性》,他對英國脫歐公投的分析,贏得了法學和哲學等專業評委的一致好評。“整個選拔過程,我讀了大量書籍,演講稿先后修改了幾十次。”朱天放說,參加演講前后,他感到自己“判若兩人”,不僅知識、能力大大提升,更磨煉了意志。
目前,優秀學生主講人選拔活動已舉辦了六屆,其中選拔學生主講人742人,入圍選題4426個,報名人數7563人,學生參與率超過75%。
【成效】學術成果頻現深造率提高
近日,團省委揭曉了“最美新生”評選結果,湖北大學有4名學生榜上有名,比例很高。上榜的2016級明志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孫曉宇說,在通識教育學院的一年,讓她受益匪淺,“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白天不上課的‘大一病’現象,在我們學院根本沒有。”
因為基礎知識寬厚,知識結構合理,學生們在各類學習競賽中表現突出。據了解,近幾年,湖大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的獲獎人數,較實施通識教育改革前有較明顯的增長。此外,還有16名學生大一就在省級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25名學生聯合編輯了《古典詩詞鑒賞》一書,并刻錄了配有優美背景音樂的朗誦光碟。學生畢業后,去國內外名校深造的比例,也比之前有所提高。
“在‘雙一流’建設大潮中,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熱點,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待繼續探索與創新。”湖北大學黨委書記尚鋼表示,學校將繼續強化“全人教育”的理念,建設更高水平的通識教育、培養更高質量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