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獻策助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
中新社廣州7月11日電 (記者 程景偉)11日在廣州舉行的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專場)上,多名企業家紛紛提出建議,助力廣東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
廣東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大省。據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最新數據,今年1月至5月,廣東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人民幣,穩居全國第一梯隊;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達12.47萬套、416.98萬套,同比增長33%、8.2%,其中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國比重超過四成。
“廣東有大模型算力、算法、芯片、零部件等人形機器人產業領域相關的完整產業鏈條。”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張鉅稱,廣東企業已率先進入多家知名汽車工廠開展人形機器人實訓,可以完成多種高重復性或危險性的任務。
張鉅表示,廣東人形機器人企業的產品已擁有很強的商業化落地能力,但目前人形機器人單臺成本較高。其建議廣東對人形機器人最終應用場景落地進行精準扶持,推動該產業成為支柱產業。
“無論何種形式的機器人,落地的核心都在于對工藝、場景的深度理解以及垂直模型的構建與優化。”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稱,當前主流大模型在通用領域表現出色,但在工業領域的適配還遠遠不足,難以滿足制造業對精準性以及效率的要求,需要大量工業場景數據訓練。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苗偉建議廣東牽頭組織“精密零部件攻關聯盟”,加快高端機器人研發上市,“廣東汽車廠、電子廠多,非常需要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機器人訓練場,機器人能在模擬真實車間環境中學習、測試、改進。”
對此,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曲曉杰回應稱,廣東建設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有很好的基礎,將以AI驅動具身智能場景孵化與落地,以場景驅動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動廣東省內的N個細分領域訓練場體系建設。
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需要大量算力來支撐。苗偉表示,廣東算力分布比較分散,建議優先做大做強韶關算力中心,讓它真正成為全省算力“心臟”。他還提出,廣東可設立專門“算力發展基金”,重點支持選用多種國產芯片、服務器技術的項目。
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志強認為,廣東要通過打造示范應用場景打通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分級清單,降低中小企業應用門檻,以場景開放降低創新風險。
曲曉杰表示,廣東將組織實施一批優質的重點攻堅項目,推動形成一批面向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底層通用技術、標志性產品與典型應用,打造全球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
針對行業高端人才缺口問題,孫志強建議,應進一步支持民營企業科技人才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要將政策資源精準注入“自主創新攻堅處”與“場景人才結合點”,助力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確立全球話語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