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碳市場解讀中辦、國辦《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題: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碳市場——解讀中辦、國辦《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
新華社記者高敬
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25日對外公布。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文件充分彰顯了我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堅定決心和有力行動。要準確把握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加快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全國碳市場建設實現穩起步、穩運行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國已建立重點排放單位履行強制減排責任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激勵社會自主減排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兩個市場相互銜接,共同構成全國碳市場體系。全國碳市場建設實現了穩起步、穩運行,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市場活力穩步提升,數據質量全面改善,推動全社會低成本減排的市場功能逐步顯現。
從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來看,截至2025年7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6.81億噸,成交額467.84億元,價格“指揮棒”作用逐步顯現。2024年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共計2096家,配額清繳完成率接近100%。
從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來看,2023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造林碳匯、海上風電等6個方法學,完成首批948萬噸核證自愿減排量登記。截至2025年7月底,累計成交核證自愿減排量246.03萬噸,成交額2.08億元。
這位負責人表示,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全國碳市場建設統籌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在考慮企業承受能力的同時,充分激發降碳內生動力,有力促進全社會形成“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發展意識,行業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不斷顯現。
明確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路線圖
這份文件明確了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提出了到2027年和2030年要實現的主要目標。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充分發揮市場功能,縱深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質量基礎、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擴大覆蓋行業范圍和溫室氣體種類。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明確市場中長期碳排放配額控制目標,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穩妥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式,建立配額儲備和市場調節機制。
意見要求,積極發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認為,要聚焦碳達峰碳中和重點領域及綠色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加快構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體系,為創造巨大綠色市場機遇奠定項目與減排量供給基礎。同時,加快健全市場交易制度,加快豐富市場交易產品與交易主體,加強與其他資源環境要素市場機制的有效銜接。要強化市場監管,防范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要落實意見要求,逐步豐富市場要素,著力提升全國碳市場活力。全面加強能力建設,提高全國碳市場管理水平。
做好統籌工作推進碳市場建設
全國碳市場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強化系統觀念,統籌好市場和政府、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整體和局部、國內和國際等關系,推動全國碳市場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數據可靠性更高、行業包容性更強。
比如,在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方面,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嚴剛認為,政府重在構建制度框架與風險防控體系,在設定碳配額控制目標、完善市場調節、平衡市場供需、加強市場監管等方面發揮作用。市場則聚焦資源配置效能釋放,通過豐富交易產品、擴展交易主體等提升活力,激發內生動力,形成真實碳價信號。要平衡好“放得活”與“管得住”的關系,既要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又要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確保碳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在統籌全國碳市場與地方試點碳市場銜接方面,嚴剛說,隨著全國碳市場加快擴大行業覆蓋范圍,試點碳市場覆蓋的行業和企業數量將逐步減少。這并不意味著試點碳市場發揮的作用逐步減弱,地方試點碳市場將繼續發揮“政策試驗田”的功能,在擴大覆蓋范圍、完善市場調控機制、創新監管手段、健康有序發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試,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發展探索經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王海芹表示,在完善碳市場引領國內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還應將碳市場作為對外開展綠色低碳發展合作的制度保障,在全國碳市場制度設計中堅持國際標準并預留對外接口,在開放合作和深入交流中提升國際影響力,發揮碳市場促進綠色發展跨國合作的橋梁作用,推動國內綠色低碳技術、產業等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