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麻沙鎮杜潭驛站玩皮筏艇。吳大灼 攝
目前,麻沙鎮借勢推進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在麻陽溪流域創新“巡河交水”模式,每月檢測閩江源頭水質,如今水質穩定在Ⅱ類;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達每立方厘米2.8萬個;全球不足3000只的中華秋沙鴨現身。
廢棄場地也變身風景。荒地與閑置房屋流轉開發成杜潭驛站,由麻沙鎮鄉村振興公司運營,集燒烤露營、濱水游樂等功能。“五一”假期,皮劃艇、水上槳板等專業項目,搭配“輕功水上漂”浮板挑戰等趣味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
作為宋代三大刻書中心之一,麻沙鎮復建廌山書院,將建本雕刻、活字印刷等納入校本課程。在建本文化展示館,12歲的林小滿展示剛刻好的“福”字雕版:“這是校本課作業,期末會在書津古渡口展覽。”
產業轉型激活了鄉村經濟。麻沙鎮江壩村正加快建設“福建淮山第一村”,1.2萬畝基地年產量突破500萬公斤。當地延伸產業鏈,淮山米粉、米線等產品,通過電商銷往全國,淮山片遠銷日韓。
麻沙鎮的“蝶變”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返鄉。“90后”創業者將工業元素融入文旅場景,如老機床改造的網紅打卡點、建本主題民宿等,每逢假期人氣高漲。
“從曾經的工業重鎮到生態文旅新城,麻沙鎮的轉型才剛開始。”楊許曦說,未來將以生態為底、文化滋養,讓工業古鎮與綠水青山碰撞出新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