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陵水酸粉協會會長胡仕光向海外華媒代表介紹陵水酸粉。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
“將陵水酸粉推向世界”,胡仕光始終以此為己任,秉承“傳承與創新”理念,穩步推進品牌建設,推動陵水酸粉“走出去、引進來”。
百年傳承
陵水酸粉傳承發展到當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蘊含著陵水人的人文、文化、習俗和情懷。胡仕光告訴記者,在這個歷史長河中,陵水酸粉的演變是祖輩們挑著擔子從一個村莊傳播出去的。
據傳,陵水酸粉最早由安馬村胡姓家發明,后傳至其他人而逐漸在全村傳開。村里大部分人在學會酸粉制作后,開始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酸粉。至此,陵水酸粉開始流傳到全縣,被其他外村人接受。
陵水酸粉在陵水一帶非常有市場,老少皆宜,既可以作為風味小吃零食,也可以作為宴席主菜。無論哪家辦喜事或是祈福,大大小小宴席都會準備酸粉。陵水酸粉形較細長,色澤光亮潔白,經蒸煮后,嫩滑且有嚼勁,也為外來食客所鐘愛。
海南“非遺”
現今,陵水酸粉在當地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陵水酸粉傳制作技藝被列入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萬人同吃陵水酸粉”曾成功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經過多年發展,陵水酸粉更是成為海南省著名產品。
身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胡仕光對于陵水酸粉制作技藝可謂耳熟能詳。
在現場演示中,胡仕光向海外華媒代表們詳細講解了陵水酸粉的制作。他說,制粉方法與“海南粉”略同,要用時7天把大米反復浸泡、反復發酵、反復搓洗成米粉狀,然后控干水后揉成米團放在鍋里煮至七分熟,撈出放進舂皿將其杵成糊狀,再放冷水兌成米漿過濾取所擠粉液,最后倒入特制粉筒擠壓入滾水制成圓狀粉條。
隨后,是酸粉汁的制作。胡仕光講道,將牛肉切成塊放入滾水鍋煮約兩分鐘,撈起控干水分,熱油炸至熟透,撈出切片待用;分別將花生米、魚餅、沙蟲干慢炸熟脆撈起待用;再熱鍋加生油將蒜泥爆香,撈出蒜泥渣、熟生油盛起待用;原鍋留底油爆香姜汁,倒到冷開水中,加入蒜泥渣、生抽王、蒜蓽醬、精鹽、白糖、米醋、芝麻油一起混合攪和,即為酸粉汁。
制好粉和酸粉湯,胡仕光接著說,清湯煮開后,加入南乳醬、老抽王、蠔油攪勻,再將面粉與生粉混合成的水淀粉,徐徐加入,不斷攪拌,成熟后即為粉糊。
吃時,先抓適量凈粉于碗中,再依次放入牛肉干、魚餅片、脆花生米、韭菜(用湯滾熟后切短短)、酸粉汁、粉糊、蒜香油、香菜、辣椒醬、攪拌,即可吃用。
在胡仕光看來,陵水酸粉有著酸、甜、香、辣四個顯著的特點。顧名思義,陵水酸粉就是酸,所以醋是少不了的,后期還加入了本地酸梔汁以及酸梅汁等,讓其中的酸更加豐富。
除了酸以外,陵水酸粉的甜味來自粉糊。而陵水酸粉配料里加入通心菜、韭菜、香菜等,還有用油煎過的花生、牛肉干等,于是又多了一份香味。
如果喜歡辣,吃陵水酸粉也可以自己加進陵水的另一種特產——黃燈籠辣椒。黃燈籠辣椒辣度達十五萬辣度單位,在世界辣椒之中位居第二位,果實味辛辣并有奇香,加入陵水酸粉搭配,堪稱完美。
產業化發展
陵水酸粉是陵水人兒時的記憶,有著陵水人的情懷,更見證了陵水人祖輩艱苦奮斗的精神。
如今,陵水酸粉不僅是陵水獨具特色的一道地方美食,也是當地餐飲文化的一張響亮名片。近年來,陵水縣政府非常重視對陵水酸粉的傳承保護與發揚,全力打造和推介陵水酸粉這個地方特色美食品牌。
胡仕光陵水酸粉是陵水一家遠近聞名的海南老字號認定企業,已開設七家直營門店。胡仕光家族四代傳承陵水酸粉制作技藝,尤其胡仕光陵水酸粉品牌創建至今,長期為陵水酸粉產業發展培養人才,提供技術指導。
胡仕光告訴記者,胡仕光陵水酸粉已組織二十余場技能培訓和多次技能競賽,參與制定《海南地標美食名店、名宴、名菜、名小吃、食材評價規范》團體標準,制定《陵水酸粉》、《疍家海鮮粥》等專項開發,筑牢標準化、品牌化,推動連鎖化、產業化發展。
多年來,陵水酸粉頻頻走出去,亮相海南省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活動、中國國際美食博覽會、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食品展、中國米粉節、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境內外節慶展活動,持續擴大陵水酸粉知名度和美譽度。陵水酸粉協會也順勢而生,推動陵水酸粉產業化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