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預期壽命,健康預期壽命的定義
健康客戶端記者 孔天驕
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未來我國國民健康將達到怎樣的水平?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將突破79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都出現大幅度下降,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低,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顯著提高,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逐漸減少。
“像人均預期壽命、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等等這些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的核心指標,是全球公認的用以客觀綜合衡量國家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它不僅用于反映國民的健康水平,還是體現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10月19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研究員劉玨告訴健康客戶端:“我們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實施后,隨著健康中國行動的各項工作的推進,我們逐步從既往的“被動”健康向“主動”健康邁進,各項指標逐漸離2030的目標值越來越近。”
根據“十四五”目標,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將更加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按照健康中國戰略目標要求,到20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目標值要達到 79 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8.1‰、10.7‰和20.1/10萬。
劉玨表示,以人均預期壽命為例,2021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8.2歲,比2015年的基線水平(76.3歲)提升了接近2歲,我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十分不易,這也體現了我國的制度優勢。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部分國家受到疫情影響,預期壽命出現了縮短。
“再以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這些婦幼健康指標為例,我們國家健全的婦幼健康保障體系有力保證了孕產婦死亡率的穩步下降。2021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至7.1‰,嬰兒死亡率降至5.0‰,孕產婦死亡率已經下降到16.1/10萬。目前我國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這些婦幼健康核心指標已經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位于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也被世衛組織評定為全球十個婦幼健康高績效國家之一。”劉玨補充。
10月1日,居住翠苑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老寶貝”們制作的“紙質蛋糕”。新華社圖
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強口腔衛生,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孟慶躍曾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提到,“沒有一個健全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投入和醫療保障制度的作用就難以發揮,人民群眾就難以從衛生與健康發展中受益。提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能力,需要以人為本,完善功能,強化合作和聯動,促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合。”
“正如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到的‘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相信達到這些指標后,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更加充實、更加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也將取得新成效。”劉玨告訴記者,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和醫療技術的進步,在2030年,不僅可以活得更久,還可以活得更健康,更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