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美年大健康,唐山美年大健康體檢中心招聘
游記:歲月履痕
臧桂忠
庚子冬月,玉田縣文旅局組織開展“文旅融合與旅游品牌培育培訓暨十里長山 夢回田園” 采風活動。宣傳部、農業農村局、婦聯等縣直部門負責人、重點旅游鄉鎮主管領導、全縣旅游管理者、景區、鄉村旅游點以及有意向從事旅游創業的人員、省市作協會員、文聯簽約作者等共計50余人參加。此次培訓、采風活動旨在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發揮鄉村旅游富民效應,打造“唐山周末 休閑玉田”旅游品牌,提升“十里長山”的美譽度、知名度,讓更多的人感受鄉村旅游的獨特魅力。
“十里長山”是市級鄉村振興示范區,也是玉田山前旅游觀光帶的重要節點,發揮區位、交通、自然資源等優勢,深入發掘“古人種玉處、無終丹灶、靈洞清風、賈蘭坡、從維熙”等歷史文化底蘊,突出康養文旅主題,推動鄉村振興、助力鄉村旅游,全力打造“珍珠項鏈”式的精品旅游線路,初步建成山鄉韻味濃郁、旅游業態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游宜業的休閑旅游產業帶。郭家屯鎮位于玉田縣城東北部,半山區。轄45個行政村,35607口人,鎮域面積8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921畝。郭家屯元初建村,原名牛家屯。明洪武年后改稱郭家屯。雙城河改道后貫穿全鄉九個村,其中尚莊是抗日革命老區。境內名山有獨樂崖(俗稱多難山)、九峰山、紅石嶺、鳳凰頂、龍鳳嶺、敬天嶺、麻山、老龍潭、望甲山、四角山。舊八景中的麻峰種玉、靈洞清風、無終丹灶、龍穴甘泉四景以及龍隱寺、般若寺等古跡均在此地。
上午9點鐘我們乘車來到郭家屯鎮黨委會議室,聽取了文旅局主管領導王東宇從旅游管理部門的視角,講述“十里長山”旅游產業帶的定位與未來的發展。接著農業農村局李洋主任,郭家屯鎮政府主管鎮長郭海波就“十里長山”片區創建情況、鄉村振興、鄉村旅游與十里長山旅游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講座和唐山勞動日報資深記者、知名作家、文化學者梁竟艷主任講授《旅游文學與旅游品牌培育》,用旅游文學講述詩和遠方,從傳統文化、人文情懷、歷史思潮與旅游融合,打造地域旅游品牌,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敬天嶺旅游度假區經理李樹國圍繞文旅融合康養旅游度假區講述創建體會。
下午實地觀摩、采風“十里長山”片區的葡萄長廊、水畔人家、郝宅、從維熙故居、賈蘭坡故里、仙人谷與四角山等景觀,郭家屯鎮主管鎮長郭海波及所涉及到的相關村的干部做了詳細、全方位的介紹。旅游管理者和從業人員感受到“十里長山”旅游片區的發展變化,受到啟迪,增強了發展旅游的信心與決心;省市作協會員、文聯簽約作者感悟到玉田的根脈文化、郭家屯豐饒的文化底蘊和充滿活力的“十里長山休閑旅游”發展的潛力,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供了鮮活的素材與獨特的靈感。首先我們來到小黃莊。此莊在清道光年因黃姓建莊,黃氏先祖從馬蘭峪遷此以養花為業,隨即崔、郝二姓由戶部莊遷入做黃家園丁。眼前一宅門兩邊對聯寫到:“儲書曬腹地,飲水投錢家”上句頗有“半部論語治天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浩然之氣;下句則有飲無人看管之水,亦需投錢于井中之意。宅主微笑著對游友說:“無論到哪兒,一分錢的便宜也不要占別人的。這就是你們來到我這里的收獲”。聽了他的這番話讓我想起1972年11月12日(星期日),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前赴江西省樟樹市郊的鹽礦考察時,中午到清江縣招待所用餐,飯后,鄧小平執意按規定交了伙食費0.64元,糧票6兩。這些畫面雖然已年深月久,卻讓人覺得往事如昨。
時間已近1點30分時,我們來到代官屯。村口的空場上有幾個鄉親閑聊,東側的池塘上一座木質結構的亭廊蜿蜒地矗立在平靜如鏡的冰面上,倒也清涼自在。四周錯落有致的民居,全都成了倒影在水中的風景。駐足在木板棧道我們隱約能看到書寫在池塘南岸民居白墻上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色標語。一位上了年紀的老鄉賢對我們說:本村原名待官屯,清初牛氏先祖從遵化遷此定居,從氏相繼由寧河市遷入。當時此地是玉田通往遵化的要道,經常接待路過的官府人員,故稱莊名為待官屯,后從諧音改為代官屯。老人知道我們的來意后,緩緩轉身邊說邊帶領我們入街,朝著從維熙的舊居走去。我們從鋪著水泥的街中走過兩三家門口,道北出現一面刷了石灰的白色長墻,潔白如歲月鋪開的稿紙。墻間大門口的東側有七、八位頭戴各色圍巾身穿花色棉衣的老太太蹲在墻根曬太陽,她們呈現給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幅和諧的畫圖。
從大門沿著一條甬路進入院落一看,東廂房的房山旁掛著一個鳥籠子,小鳥快活用自己的鳥語歡迎我們。一米寬的磨磚對縫的一對門垛連接著東、西廂房間的房山側面。門垛上半部的里外鑲嵌有一屏菱形磚塊,層層疊疊,甚為雅致,惹得好多同行者上前撫摸,一看究竟。試圖想在斑駁的青磚格子上尋找文稿。
門垛下里面的地面鋪著兩米見方的石板,石板下一條殘破的老青磚小道通向正房。正房的青瓦已被當下的紅瓦代替,老青磚墻體已被貼上刺眼的瓷磚,古木柱腳間的木格花窗已被換成鋁合金玻璃窗。人們只能從石鋪的基石和三步臺階感融鄉愁,問尋舊時的光陰。
“瓶花落硯香歸字,風竹敲窗韻入書”往日這古香古色的書香門第,只能靠我們的想象來完型。望著這前后兩院長長的甬道,我們依稀還能聽見少年從維熙踩響的一串串煢煢的足音。這歷史的回響與游人的情懷在這里碰撞出經典的詩篇。
從維熙先生是我們耳聞能詳的中國作家,當過教師、記者、作家。也曾被錯劃為右派到農場、礦山勞改。1978年恢復工作。曾任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出版的代表著作有《大墻下的紅玉蘭》、《遠去的白帆》、《風淚眼》、《走向混沌》、《北國草》、《七月雨》等中、短篇小說和散文集。
天空鳥過無痕跡,雁過留聲幾人知?從維熙先生給我們留下的精神之光,帶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將在他的故園安然存留。
2點30分我們來到四角山村,據悉:清初,張氏先祖從遵化縣馬蘭略遷此以姓氏立莊。清乾隆年間,村址南移到四角山,則以山命名為四角山。
四角山村頭有一棵古槐,日日夜夜守護著這一方水土。遠山近月、滿天星辰無法繞過的是這滿樹數不清的鄉愁。老樹、低屋、矮墻,是這里生存的符號。古槐記憶著這里每一個遠行的赤子的來去身影,搖晃著思戀和牽掛。
剛進村口,便看到這棵參天的古槐,古槐四周圍著漢白玉欄桿,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樹下坐著三位怡然自樂的耄耋老人,見我們走來,她們用臉上的善意溫柔地對待著我們。面對這親切、醇釅的民風,伴著一份欣喜,讓我腦海里生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如炊煙般的記憶,一年春天,我來到這里寫生,那時的石頭墻上寫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等標語。現在的石頭墻已抹上了水泥,畫上了瓜果花草,還書寫上了“留住文化根脈,讓夢想與未來同行”和“草木綠、花果香、環境美、人健康”等紅色大字。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當年我畫村口這棵樹的時候,引來一幫鄉親圍過來贊嘆。也許那群人里就有這幾位年邁老人,不過那時的她們還是風度猶存的中年婦女。那些逝去的卻能印在記憶中的鄉情,自然散發著特有的芳香與魅力,使人從中獲取一種慰藉、觸動精神的力量,或許就是這美妙的回味。能讓我以松弛的身心從容恣意地享受心手相應的自由與夢境般的婆娑幻像。
倘若村中有你,我愿留住一晚。
過往不可尋,時光像指縫間的流沙,慢慢流失……
輾轉了幾個地方,時光已近傍晚,我們來到邢家塢村賈蘭坡的出生地。據記載:邢家塢,明初、李、賈二姓在此占地立莊。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元)地震受災,村址西移,由邢氏另建新莊,故冠以姓氏得莊名為邢家塢。發現北京猿人之一的我國現代古人類學家賈蘭坡教授出生此村。
賈蘭坡(1908年11月25日-2001年7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考古學、第四紀地質學家,生于河北玉田,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29年畢業于北京匯文中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1年7月8日逝世。他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卻攀登上了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時,賈蘭坡在裴文中手下工作,他們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據記載:“北京人”正式名稱為“國猿人北京種,現在在科學上常稱之為北京直立人,中國的直立人化石;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大約在70萬年前來到周口店,在這里生活了近50萬年。
一位年輕的村干部一邊聊著他們村的變化一邊帶著我們來到賈蘭坡的出生地,村干部說賈家的房屋早已殘破成一片廢墟,今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村民才集體集資按原樣進行修繕。
歲月若有光,繞著故人的靈魂,暖開賈家久閉的心扉。一塊塊新磊的青磚,似乎是故人復活的記憶。
金錢,雖然能給我們帶來某種富足的樂趣,但無悔的百年人生,才是人們來自人間一趟的意義所在。人類文明凝聚無窮的力量,傳統文化成就輝煌的未來。而今,我們借助先賢成就,正走在打造現代經典農村的路上。
日近黃昏,村子里的老門樓和新老相間的房子連綿起伏,仿佛若有醉意。頗有一番“日暮酒醒人已遠,漫天晚霞染蒼生”的別樣韻味。回城嘍……有人在招呼大家。我們依依不舍地從東大街上車,悄然將夕陽和鄉情一起收藏進生命的日記!
“勿因未候日光暖,擅自輕言人間寒”。鄉村是美的,希望就在鄉村。
告別邢家塢村時,我們游興未減,幾處鄉村幾處情,鄉村的變化見證了習近平提出的“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生命力,就在于堅持本土文化的同時又開放自身。可以深信,文化自信將為古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強勁新鮮的活力,拓展出無限的可能性。有助于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與興盛。
踐踩有史記載的風土人情,走在鄉賢走過的路上,想到先輩身處險境而不畏懼的精神,不由得賦予了我們前行的力量。
作者:臧桂忠,大學文化,唐山市作家協會會員。新體詩曾在《綠洲》《新作家》、唐山勞動日報、唐山晚報、大眾閱讀報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