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概念—健康中國概念的提出
來源:中國醫療保險
“健康中國”的解讀:從理念精髓到中國國情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講話的體會
在去年8月份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并對其作了詳盡闡述。半年多來,關于健康中國的論述越來越多,分析越來越透徹。
推進健康中國,其內容非常豐富,意義十分重大,影響特別深遠,可以說,健康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個偉大實踐。我以為,健康中國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健康中國是一個嶄新的治國理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健康中國的推出將其推到了一個巔峰。健康中國作為治國理念,既與經濟發展階段有關,又與經濟發展水平沒有必然關系,這是因為,健康中國所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文情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二戰結束以來,福利國家的誕生與推廣作為一種理念的結果將資本主義推向了新階段;健康中國的構建本來就是與中國宗旨即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事業聯系在一起的,這是因為,健康是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從這個角度看,健康中國必將上升到國家戰略,成為嶄新的治國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既然是治國理念,就要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融化到經濟社會政策的所有領域,成為執政黨長期執政理念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不應將之視為一個臨時的“社會運動”。
第二,健康中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任務。眾所周知,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硬骨頭”。當健康中國上升到國家戰略,它就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成為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換言之,健康事業和健康管理能否現代化,健康中國能否實現,這是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任務。從治國理念出發,國家治理體系必然要以公平可及和社會正義為宗旨,用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讓全體人民公平獲得”,而健康中國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穩步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最大限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開辟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而不應將之視為一個權宜之計。
第三,健康中國是全面建設小康的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從社會事業發展的橫向看,它包括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等;從人的一生健康管理的縱向看,它包括全方位和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體制機制建設,從幼兒保健管理,到建立長期照護保險計劃,從社會宣傳,到國民教育,等等。換言之,它是一個全社會的綜合性系統工程,用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甚至包括要重視少年兒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等等。因此,健康中國的建設,關鍵是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系統工程來看待,而不僅僅將之單純地理解為每個城市建立“大機構”包攬一切,那樣就將健康中國的理解狹隘化與片面化了。
第四,健康中國是推動“三醫聯動”改革的最高要求。醫保(全民醫療保險制度)、醫藥(藥品供應保障制度)、醫療(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三個體制聯動改革已經提出10年之久,但始終處于“各自動作”的不協調之中。健康中國的提出與推進,要求“三醫聯動”,要加強合作,充分協調,形成合力。
在“三醫”中,他們各自遵循不同的規律,有著不同的機制,屬于不同的層次。其中,“醫保”遵循的是社會保險規律,是很專業化的保險制度,是“三醫”中的重要支柱,發揮著健康中國的基礎性的兜底作用;“醫藥”是“三醫”中的物資根基,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著市場機制的規律,應讓市場發揮作用;“醫療”是大衛生、大健康的基本制度框架,在“三醫”中是根據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而與時俱進的制度安排,與財政收入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包括公立醫院的改革等“硬設施”的改革十分重要。
毫無疑問,“三醫聯動”應成為健康中國的近期改革目標,具體包括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正如總書記所要求的,要“在這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上取得突破”。在健康中國的戰略安排中,“三醫”各盡其職,各盡其為,各有其位,任何將之武斷地理解為“三醫合一”或“三醫捆綁”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理解,都不利于健康中國的建設與發展。
第五,健康中國是構建“多層次混合型”福祉的最高目標。如果說健康中國的內涵或近期目標是“三醫聯動”,那么,健康中國的外延或中遠期目標就必然是構建“多層次混合型”福祉。“多層次混合型”是實現健康中國的技術路線,而健康中國是構建“多層次混合型”福祉的最高目標。雖然不同的技術路線有可能達到同樣的目標,但效果卻截然不同。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政府要有所為,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市場要有活力。”
對全體國民而言,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均等化的,公平獲得是其重要特征,但在此外,要滿足不同群體和不同層次的多樣性需求;要達到這個目的,唯有“混合型”制度可以實現。所謂“混合型”就是“政府+市場”,在這里,“市場”的概念是寬泛的,它包括社會力量、民間組織、企業公司等。這就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醫藥、醫院、醫療、醫保等領域之所以改革舉步維艱,甚至走過彎路,除了其他原因外,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是有很大關系的。“行業特殊論”也好,“市場失靈論”也罷,都是站不住腳的,既違背理論和規律,又與歷史和事實不符。歐洲福利國家走過的彎路和存在的問題對我們建設健康中國是個重要啟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建設的不是“福利國家”,而是“福利社會”,“福利國家”與“福利社會”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后者的技術路線是“多層次混合型”福祉,而通過這個技術路線實現的目標始終是“獲取福利”,那就是健康中國。任何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和想法都將有可能把健康中國引向歧途,終將引起二次改革。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所長 鄭秉文
詳見《中國醫療保險》雜志2017年第3期
延伸閱讀
? 兩會特刊 | “健康中國”專家解讀
? 代表之聲 | 鄭功成:全民醫保在健康中國建設中應有新作為
? 健康中國就非得醫保大包大攬?!
中國醫療保險官方微信 ID:zgylbxz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