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健康觀是指(三維健康觀所指的三個基本側面是?)
來源:【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
●哪怕身心有些小問題,只要能完成重要活動,就可以收獲幸福生活
受訪專家: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動健康研究院院長 鮑 勇
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傅 華
本報記者 田雨汀
在傳統觀念中,我們常把“沒病”作為評價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標準,但近些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重新思考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和評估框架——人體功能,從多角度描繪健康。
“健康”的定義不斷完善
“過去,人們對健康的定義分為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而現代人更多地是強調整體健康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動健康研究院院長鮑勇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人體功能”這一新概念,考慮到了“生物健康”(內在健康能力)和“生活健康”(實際活動表現,比如實現獨立進食、自行穿衣、社交、工作等一系列活動的能力)的相互交織作用。增加“生活健康”維度的評價后,完善了以往只從傳統生物學角度出發的健康概念。
實際上,近幾十年間,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在不斷加深。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憲章》首次提出了“健康”概念,即健康是指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均處于完好狀態的三維健康觀。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渥太華憲章》指出,健康是生活的資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標,它不僅是個人身體素質的體現,也反映了社會資源條件。20世紀90年代,北美護理診斷協會首任主席馬喬里·戈登提出了“功能性健康”的概念,包括對健康的認知、自我認知、身體健康狀況、價值與信仰等11個方面,以便護士為病人提供更好的護理。到了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疾病分類》中增加了“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逐漸形成了“人體功能”的基本概念。
瑞士盧塞恩大學衛生科學與醫學系研究人員近期發表在《科學前沿》的文章指出,“人體功能”會影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做什么、采取何種行動、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能實現的生活目標和愿望等。疾病、損傷和衰老等影響健康的自然過程,會導致機體功能下降和身體結構改變,這些都會與環境相互作用,給生活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有時微不足道,有時深遠長久。行動障礙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殘障人群在缺少輔助設施(比如無障礙通道、帶盲文的指示牌等)的環境中,可能生活健康狀況不佳,但如果政府、社會團體等改善現有環境,就能幫助殘障人群提高生活健康水平。
五個維度評價“人體功能”
良好地發揮功能,即能夠按照自身的觀念、偏好來生活和行動,它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取決于個體內在健康能力、相關環境特征,以及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表示,“人體功能”還是健康老齡化的體現,功能越好,老人的健康期望壽命就越長。具體來說,“人體功能”的評價指標包括五大部分,涉及從個人健康到社會關系的數十項細分指標。
身體功能。人體會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各種活動,并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比如呼吸、消化代謝食物等。人的生存依賴于體內環境的穩態,即細胞功能相對穩定的狀態。然而,由于細胞的衰老,許多身體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生改變,比如睡眠質量、肌肉力量、記憶力等。在兒童時期,各項身體功能逐漸變得越來越高效,到了老年時期,則會日漸式微,穩態“失衡”自然就容易帶來疾病。
日常活動。世界衛生組織對失能的定義是“個人正常活動的能力喪失或受到限制”。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夠完成日常活動的標準主要分為兩部分,包括自己洗澡、自行穿衣、正常如廁、四處走動、獨立進食等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搬動重物、解決問題、開車、照顧他人等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這兩部分都處于正常狀態,才談得上健康。
環境因素。環境因素的改變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人體雖然能夠借助內在的穩態調節機制,抵消環境因素的不良影響,但當有害因素長期作用于人體時,就會打破平衡,危害健康,對“人體功能”造成影響。除了要遠離污染物、病原體等客觀不良環境因素外,還要注重提升社會環境因素,包括接受恰當的社會保障服務、尋求健康專家的幫助、遵循政府制定的健康政策等。
心理因素。人類的性格迥異,開放性人格愛創造、宜人性人格社交圈子廣、有責任心的人易知足、外向的人更樂觀……不論哪種,都可以給生活健康帶來益處。比如,堅強、活潑、樂觀、豁達的人能更順利地度過波折坎坷,身心狀態往往更佳。但如果性格存在缺陷,就可能危害大腦、臟器等,對健康具有消極影響。
社會參與。馬克思曾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會的前提,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人體功能”評價指標所關注的家庭關系、親密關系、尋找工作或完成工作的能力等,都是從參與社會的角度考量健康。因為積極的社會參與能夠提升認知、帶來更多社會支持、提高幸福感,而身體功能出現障礙不但會影響日常生活,還會降低社會參與度,久而久之導致心理問題。
鮑勇表示,“人體功能”強調健康不僅是良好的身心狀態,還取決于參與重要活動的能力。目前,有超過50個量表能夠對疾病、損傷、失能、障礙等不同情況進行評價。例如,用來測量患者或老年人洗澡、穿衣、如廁和在房間四處活動等的每日生活活動(ADL)量表;在ADL的基礎上,擴增運動、購物、做飯、算賬等方面的評價內容,即為日常執行活動(DADL)量表。
維護功能不能只靠個人
“人體功能學”作為新科學領域,搭建起了健康與幸福間的“橋梁”。不過,將“人體功能”整合到醫療衛生服務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醫護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大眾的積極參與。
“提高‘人體功能’,首要目標就是提高大眾健康素養,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限酒、心理平衡四個方面。”鮑勇強調,做好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健康管理和健康體驗,有助改善“人體功能”,進而提升個人幸福感。
社會層面,提高“人體功能”的重點應放在優化健康服務上。社區老年機構、衛生服務中心及各級醫院,需要圍繞“如何方便老人和慢病患者”進行一系列的優化服務。傅華認為,即使老人存在失能的情況,我們也能通過改造環境來彌補不足,例如提供門診掛號協助服務、改善候診區域配套設施、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此外,家庭也應努力營造安全、舒適、溫馨的居住環境,有助提高生活質量、保持身心健康。
政策制定層面,傅華強調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盡可能消除年齡歧視,為老年人提供再就業等社會工作機會,讓老年人不與社會脫節,有利于維持“人體功能”。鮑勇建議,給予相關人群更大力度的優惠措施,特別是在醫保方面,盡可能為有功能障礙的人群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救助。
研究人員強調,發病率和死亡率是現階段用于評估人口健康及政策措施有效性的主要指標,但它們只反映“生物健康”,應將“人體功能”設為第三個主要指標,來評估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這對健康戰略的研究、制定、實踐頗有意義。專家們表示,發展“人體功能學”能整合不同學科、加深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指導研究、醫療衛生服務和政策的制定。具體而言,醫護人員可收集患者的“人體功能”評估結果,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等檢查結果,生成一份全面的健康服務信息。據此,每個人都將擁有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計劃,真正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本文來自【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