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對象是(健康教育的對象是個人,健康促進的對象是群體)
學生心理問題是生來就有嗎?肯定不是,雖然一些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有遺傳因素,但其只提供了最初的可能,研究表明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對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至關(guān)重要。
在后天成長中,不同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會形成不同的個性特征。顯然,一些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即便是沒有遺傳的基礎(chǔ),也會導致孩子敏感、易焦慮、暴躁、易撒謊、成癮行為、強迫行為。例如: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不打擾自己,可能會選擇用手機來安撫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對手機和電子產(chǎn)品的依賴;有家庭暴力行為的家庭,孩子更可能在幼兒期模仿父母的暴力行為,從而演變成校園欺凌;靠怒吼和貶損來教育學生的老師,學生更害怕在課堂表現(xiàn),從而變得厭學、自卑……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行為背后一定是指向家長和老師的。最初的情緒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矯正,逐漸地就會演變成心理問題,孩子們會變得敏感、易怒、抗挫能力差,稍有不慎這些心理問題又會在老師和家長不正當?shù)难孕邢卤弧耙薄?/p>
因此,僅僅把學生當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從根本上講是舍本逐末、治標不治本的,因為孩子還會再次回到那個環(huán)境中。
綜上,大心理健康教育觀認為教師和家長作為致病因素更需要專業(yè)的指導,使得他們能夠獲得專業(yè)的教育理念,以此能夠在教育過程中降低風險言行,進而老師能夠教書和“育人”,家長能夠在孩子之間建立起長久健康的心理依戀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