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健康體檢表—小學生健康體檢表怎么填
兒童體檢內容主要包括體格檢查、實驗室化驗和儀器輔助檢查。其中實驗室化驗通過對血液、尿液、大便等標本的檢查,來了解身體各種臟器功能。認識各種檢驗報告,就可以理解大部分體檢的內容了。
圖片來源:攝圖網
人體免疫系統包括皮膚黏膜、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通稱的免疫全套是醫生人為地將某些免疫分子的檢測項目放在一起,便于稱呼而起的名字;可能還有風濕免疫全套、生殖免疫全套等。體檢所查的免疫全套包括免疫球蛋白和補體,評估人體體液免疫。體液免疫受感染、過敏、發育等影響比較大,不同年齡、性別組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不同,所以免疫全套異常不代表免疫缺陷。輕度異常大部分可以隨年齡發育而達到正常,嚴重異常則提示先天性免疫缺陷。
尿常規是臨床三大常規檢查項目之一,可以反映機體的代謝情況,對某些腎臟疾病、尿路疾病、全身病變的診斷具有參考價值。尿常規容易受飲食、飲水、運動等因素影響。同時因為兒童過長,容易被污染。因此,對兒童尿常規異常需要重視,但也不必太緊張。建議加強會的清洗,留晨尿,隔天1次,連續復查2次,再判斷最終結果。
包括高脂血癥和低脂血癥,是危害兒童健康的重大兒科內分泌疾病。原因有家族遺傳性疾病,也有飲食營養、感染、內分泌疾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心理疾病等。體檢發現孩子血脂異常,需要在2周內復查;如果仍異常,建議找內分泌科、消化內科、肝病科醫師面診,以進一步明確病因。
近年來兒童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逐漸升高。同一個孩子可能共患多種過敏性疾病,分散于皮膚科、呼吸科、消化科、耳鼻咽喉科及兒童保健科等。過敏原檢測內容不同,檢測方法不同,影響因素也多。檢測陽性時提示有過敏可能,但不能因此診斷過敏性疾病。發現過敏原后,建議先盡量避免接觸,再咨詢專科醫師進行下一步治療。
乙肝五項俗稱乙肝兩對半檢查。乙肝五項全陰性,表示從未接觸過乙肝病毒。接種乙肝疫苗后,體液免疫會產生保護性的表面抗體,抗體滴度水平越高,保護作用越強。完成第3針乙肝疫苗1~2個月后,一部分人抗體滴度水平會逐漸降低,甚至檢測結果為陰性,但免疫細胞產生的免疫記憶會長期存在,仍有一定的保護力。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不推薦對疫苗接種后乙肝表面抗體檢測陰性的人補種疫苗。但存在乙肝感染高風險的孩子,在咨詢兒童感染科或肝病科醫生后,決定是否補種疫苗。
電解質是存在于血液和體液中的礦物質,包含鈉、鉀、鈣、鎂、磷、氯等,主要作用是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保證各器官功能正常運行。電解質紊亂的常見病因有嘔吐、腹瀉、大汗等導致體液的急性丟失,腸炎、燒傷、敗血癥等感染,溶血或擠壓外傷等導致組織損傷,腎功能異常,飲食或靜脈輸液等攝入異常,某些先天性的代謝性疾病,等。偶爾輕度的電解質紊亂不需要特殊治療,可以自行排查可疑的病因,調整飲食。如果電解質紊亂嚴重或反復出現,要盡早到腎內科、消化內科等專科門診對癥治療。
主要參考指標是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貧血原因包括紅細胞生成不足、紅細胞破壞過多及失血過多。兒童常見生長過快導致的生理性貧血,飲食營養不夠導致的缺鐵性貧血,先天性地中海貧血,或者血液系統疾病。不是所有貧血都需要補鐵治療。發現貧血后建議到兒童血液內科門診,明確病因后再對癥治療。
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進鈣的吸收和骨骼的正常生長發育,其他作用包括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癌、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改善抑郁情緒、增強肌肉力量等。人體內的維生素D90%由皮膚經光照合成,10%來源于肉類、谷物、蔬菜等食物。普通維生素D需要由肝腎的代謝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1,25—羥維生素D)才能發揮生理功效。兒童骨骼生長旺盛、肥胖、肝腎疾病、室外活動少等原因都可以導致維生素D不足。發現維生素D不足,建議到兒童保健科門診明確原因,對癥處理。
尿酸是體內白和核酸中嘌呤的代謝產物,主要由肝臟生成,小部分經過膽汁隨糞便排出,大部分經腎臟排泄出體外。尿酸增高,引起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和其他組織中沉積并誘發炎癥和組織破壞時,就是痛風。尿酸增高不僅有食物因素,還有遺傳性酶缺陷導致的先天性嘌呤代謝異常,以及其他繼發性因素,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惡性貧血等各種血液病,腎炎、腎結核、腎積水等各種急性和慢性腎病,多發性瘤等惡性腫瘤,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綜合征,藥物副作用,慢性鉛中毒,等。因此,發現孩子尿酸增高需要進一步檢查,必要時到內分泌科、腎內科、血液科等專科就診。
是骨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可以直接反映成骨細胞的活性和功能狀態。由于生長發育的原因,兒童均有生理性成骨細胞活躍,因而骨堿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成人。除外生理性原因,變形性骨炎、骨軟化、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性骨營養不良、骨轉移瘤、肝臟疾病等,也可以導致骨堿性磷酸酶增高。所以骨堿性磷酸酶增高并不代表缺鈣。但我們可以適當補鈣,支持骨發育,同時找醫生排查其他病理性原因。
文/副主任醫師 陳玫 湖南省兒童醫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