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鍵識別皮膚病免費;拍照自測皮膚病
妙尋醫生app和春雨醫生app使用評測對比
我在互聯網醫療工作了8年,算得上移動應用領域最早一批的使用者和受益者。說我是懶癌癥也好,是互聯網愛好者也罷,在習慣了享受科技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之后,我對于各種生活類應用的探索也是欲罷不能。這兩年移動醫療在互聯網領域炒的很火,我也是早有耳聞,但由于一直缺乏實際需求而沒有深究。而前不久,一次大戰紅疹的經歷,讓我對當下優秀的移動醫療app刮目相看。
上個月去外地出差,腰上起了一片紅疹。由于要緊鑼密鼓的給客戶提案,行程安排的很滿,沒有特別在意。只是在藥店買了一支店員推薦的藥膏,以為擦一擦過幾天就沒事了。出乎意料的是,四五天過去了,紅疹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面積越來越大,而且特別癢,實在忍不住想撓,但是越撓越癢,越癢又越想撓,感覺十分崩潰。
也許是我比較懶,加之當時是在外地,我首先想到的是運用移動互聯網向醫生問診。畢竟能夠動動手指解決問題,總好過一趟趟跑醫院。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
我先下載了智能尋醫領域的領頭app春雨醫生。之所以選擇春雨,是因為春雨在互聯網領域口碑不錯,而且可以和醫生在線咨詢。我在app上提出問題,并拍了照片上傳。很快就有醫生在上面回復了,但是看完醫生的回復,我有點失望。因為醫生的回答各式各樣,我不知道該聽誰的,有人說我過敏、皮炎,有人說濕疹,甚至有人說是銀屑病、,沒把我惡心死。給的用藥建議也各不相同。
看完醫生回復,感覺更多的是無助。紅疹到底是什么?病因是什么?該怎么治療,一通下來,什么問題都沒能解決。而且不少醫生回復說,沒有真正看到我本人,照片顯示可能有誤差,不能100%確定是什么疾病。總之就像踢皮球一樣,我又回到了原點。
強忍著第8天回到北京,去離家最近的中日醫院(三甲)掛了皮膚科的號,大夫看了說是濕疹,給開了濕毒清膠囊,開瑞坦,鹵米松軟膏,用藥3天,還是沒有得到控制,疹子越發多了,一樣的癢。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上班昏昏沉沉,同事發現我的情況,推薦我用妙尋醫生app試試,說實話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在春雨醫生這么大的平臺都沒得到滿意的答案,我都沒聽說過的妙尋醫生靠譜嗎?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下妙尋醫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妙尋醫生的官網,第二位的就是妙尋醫生的百度百科。
通過簡短的文字介紹,了解到原來妙尋是匯聚互聯網醫生大數據,對醫生數據進行多指標分析的app。最吸引我的是最后一句話“幫助用戶快速精準的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生”。這句話正點中我的痛處。前面網絡尋醫,藥店買藥的經歷讓我清楚的知道,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我起的疹子該去哪個醫院,找哪個醫生治療,最好一次治好。
抱著懷疑的態度,我在蘋果商店下載了妙尋醫生app。一進入妙尋醫生的主界面,就感覺到了與春雨醫生明顯的不同。
整個設計界面看起來清新、舒適。“正本清源,優選醫生“8個字映入眼簾,讓我想到了前兩年互聯網圈轟動一時的”魏則西事件“。年輕的魏則西不就死于庸醫與無良機構之手么?!想想自己,雖然紅疹不至于喪命,但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各種跑醫院各種嘗試不同藥物啊。單從時間精力上說,我這樣一個普通白領也耗費不起啊。
這樣看來,興許妙尋真的能成。
由于不確定自己具體是什么疾病,我在妙尋醫生app搜索框中輸入了一個字“疹“,對比下。妙尋醫生一步完成,春雨需要兩步。
對比兩個平臺的醫生列表頁,可以清晰的看出妙尋醫生是按綜合能力排行的,醫生水平高低一目了然;春雨的排行看不出來是按什么排的,每個醫生都打著“知名醫院“”服務態度好“”從業時間很長“”高性價比“”回復快“等等標簽,都是好標簽,卻一時間分不清楚哪個更好。
分別點開排行第一的醫生。一個是協和醫院的馬東來醫生,一個是西京醫院的時研醫生。
分別打開詳情頁。
左邊是妙尋醫生,右邊是春雨醫生。對比兩個醫生的詳情頁,整體感覺妙尋把醫生分析的更客觀更透徹。分別在不同模塊詳細對比看一下。
妙尋醫生明確的寫明醫生所屬的醫院,及所在位置,和綜合能力評分。春雨第一推薦時巖醫生沒有寫哪個醫院,只寫了是知名醫院,從業時間很長,溫暖貼心。感覺就是把她的優點寫出來,好讓用戶更容易選擇她接受她找她咨詢的感覺。看到這我又想到了魏則西,不禁打了個寒顫。
接下來繼續看。
妙尋詳細介紹了馬東來醫生的擅長領域、科研方向、以及患者的反饋內容。春雨主要顯示的是網絡咨詢的價格,以及春雨推薦這名醫生的理由。這兩個模塊的重點已經截然不同。妙尋是在讓用戶更清楚的了解醫生,春雨是在促成患者在線付費咨詢醫生。
繼續看接下來的環節。
妙尋醫生展示的是馬醫生收到的患者評價,且標明所有評價來源于大數據分析。顯示了患者評價的內容方向,以及數量。春雨醫生顯示的是在線咨詢的熱度。
繼續看。
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示。妙尋顯示的是醫生畫像,春雨顯示了患者咨詢的內容、金額,執業醫院和醫生在春雨平臺參與的話題。
妙尋的醫生畫像左側顯示了6個不同的層級,下方顯示了學校、論文、頭銜、科研、協會、獲獎6個不同的維度。主區域中可以看到馬醫生是論文高產專家,寫論文水平屬于國內主流水平;頭銜上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專家,是卓越級別;學校是浙江大學是翹楚級別;協會上是中華醫學會委員,介于卓越與翹楚之間。看完清楚的知道馬醫生是實干型的高材生,很牛。點擊右上角的執業經歷,可以詳細查看到醫生的執業經歷。
春雨的介紹是時醫生在春雨接受了哪些方面的咨詢,參與了春雨的哪些話題。執業醫院的介紹很奇怪,顯示在這個位置,不仔細看都發現不了。
最后。
妙尋醫生詳細顯示了馬醫生的出診信息在哪個門診部,掛號費多少,很詳細;右上角點擊114,一鍵掛號。春雨顯示的是醫生給患者寫的體貼話。最后標明在線咨詢一次80元。
整體對比之后,雖然兩個都說是導診尋醫類軟件,但實際上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妙尋傾向于是全網的數據匯聚于客觀分析,指導線下就醫,有精細化分診的趕腳,且免費試用。春雨很顯然是自營的在線問診平臺,為入駐春雨平臺的醫生在線導診,診療咨詢費用支付到春雨平臺。
由于之前在春雨問診失敗,我選擇了找妙尋醫生顯示的協和醫院的馬東來醫生就醫。想盡辦法掛到馬醫生的號,最后確診是玫瑰糠疹。很好聽卻讓人很難受的病。由于去之前對醫生已經了解的比較清楚,跟醫生溝通的更加順暢,對于病情的診斷也很有信心。醫生告訴我,不用擔心,這個病有自限性,一般6-8周會自愈。為了讓我更舒服一些,并盡可能快的恢復,醫生給我開了很便宜卻總是買不到的撲爾敏,加維生素C。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我徹底痊愈了。
從發病到治愈,一路走來,感慨良多。現在的醫療軟件特別多,健康管理的,高端醫院的,在線問診的,掛號的。人人都說可以找到好醫生,但對比之后發現本質上還是有著明確的不同的之處。諸位在使用醫療軟件時還是要明確目的,根據目的選擇能夠解決問題的軟件才行。
不痛不癢,皮膚上長得“小揪揪”是啥?
近日,患者王先生發現自己的脖子和腋下長出了幾個肉色的小肉丁,質感軟軟的,雖然不痛不癢,但是奇丑無比,每次穿脫衣服時,這些小肉丁總是“怒刷存在感”。他通過網絡查詢對比,認為自己可能得了絲狀疣,焦急之下他來到蘇州市相城區皮膚病醫院就診。皮膚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沈明康接診后仔細查看,確診這些“小肉丁”是皮贅。
皮贅是什么?它和絲狀疣有什么區別?正確的治療方法又是什么呢?沈明康介紹,皮贅就是常說的軟纖維瘤,以多發性絲狀或蒂狀贅生物為主要表現,好發于頸、腋窩、腹股溝皺褶處。雖然名字里帶“瘤”,但實際上它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且與HPV感染無關。皮贅的發生與皮膚老化、紫外線照射等原因相關,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異常以及妊娠、絕經期前后女性的患病幾率偏高,在一些家族中有遺傳傾向。
沈明康表示,皮贅和絲狀疣雖然在形態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會在皮膚上形成小突起,比較容易混淆,但兩者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絲狀疣是“瘊子”疾病中的一種,是由人類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表現為細長的絲狀突起,頂端角化呈粗糙狀,好發于頸部、眼部周圍、頭皮等部位。絲狀疣具有傳染性,當局部被搔抓時,疣體表面和正常皮膚可產生輕微的破損,這時病毒很容易被接種到正常皮膚上而產生新的疣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與患者共用毛巾,洗澡、洗臉時避免用毛巾或者是搓澡巾擦傷皮膚。
皮贅可以通過冷凍、電燒、二氧化碳激光三種方式進行治療,其優點為治療精準性高、對皮膚損傷小、恢復快;而對于較大的軟纖維瘤,需采取手術治療。大部分皮贅不影響身體健康,可暫不予處理,但是若出現紅腫、疼痛、破潰等不適,沈明康建議大家及時到醫院就診。他強調,如果大家無法辨別長了皮贅還是其他贅生物,應該去醫院咨詢專業醫師獲取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切勿在網上“一鍵查詢”“對號入座”。
通訊員 陳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梅方瀅
校對 陶善工